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次查覓包養價格全体会议_中国网

梁振英:

各位委员:现在开会。

2024-03-09 09:01:16

梁振英:

今天上午进行第二场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今天的会议,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让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请14位委员分别发言。

首先请魏小东委员发言,陈星莺委员准备。

2024-03-09 09:04:37

北京市政协主席 魏小东: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以政协民主监督实效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中共二十大作出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制度机制的重要部署,对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去年以来,北京市政协紧扣落实全市“接诉即办”改革中的“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了“各界委员齐参与 每月一题聚共识”常态化民主监督,成立工作专班,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23个高频共性难点问题,“一题一组”组建监督小组,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推动形成群众诉求方、政府解决方、委员监督方“三方”参与的协商解决体系,为有关部门破解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我们感到要切实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作为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创新机制方法,以监督实效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2024-03-09 09:06:40

魏小东:

一是要自觉融入党委和政府工作全局。应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监督工作全过程,在党委领导下确定监督议题、制定监督方案,找准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结合点,聚焦重大改革举措精准发力,紧扣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热点问题开展监督,使政协民主监督成为党委和政府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确保监督推进有序、切实有效。

二是要增强监督靶向性。民生问题千头万绪,解决难度可想而知,关键在于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抓好落实。政协民主监督要在其中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须立足于解决真问题和真解决问题,把问题导向落实到工作思路和方法步骤上。要针对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责任清单、政策清单、任务清单落实情况,进行实打实的监督。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发挥专业优势建言资政,提出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和制度创新的意见建议。

三是要坚持与党政部门同题共答。政协民主监督是协商式监督,其作用不仅仅在于提出意见、批评,更在于为解决问题提供真知灼见、凝聚思想共识。在以民主监督助力增进民生福祉过程中,更应注重加强与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组织委员参加主责部门的工作会议、调研考察等活动,将民主监督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实际工作中,做到全流程参与、全过程监督,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思想共识,实现与党政部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下一盘棋、共使一股劲。

四是要突出委员主体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政协委员既是监督主体,又是建设性力量。要鼓励委员把监督寓于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实现监督常态化。监督活动要坚持对所有委员开放,打破专委会和界别界限,按照监督议题需要组建委员队伍,保障委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依托委员广泛联系界别群众,最大限度发挥政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在助力增进民生福祉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谢谢大家!

2024-03-09 09:07:46

梁振英:

请陈星莺委员发言,杨宇栋委员准备。

2024-03-09 09:09:56

民革中央副主席、江苏省主委 陈星莺: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完善现代化基层治理。

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指示的关键举措,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构建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制度体系有待完善。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但目前相关立法及制度建设还需加快步伐。

二是多方协力有待推进。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及诉前调解成功诉讼纠纷共约4557万件,比2022年增长15.62%。诉讼解纷“一元独大”,仲裁相对民商事诉讼占包養網比低,人民调解、商事调解组织等未能充分发展,跨部门跨领域的解纷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三是政务服务有待优化。实体解纷平台布局和管理较为分散,线上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相关信息尚需充分共享。

四是能动保障有待加强。基层一线法治能力不足,纠纷排查化解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多元解纷实体场所和智慧平台的建、管、维等缺乏财政预算保障。

2024-03-09 09:18:38

陈星莺:

为此,我们建议:一、构建“全覆盖”制度体系,提升纠纷预防化解的法制高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规,重点明确各级党政部门的职责分工,构建法律健全、制度完备、保障充分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完善考核制度,以降低“万人起诉率”为目标,加强地方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解纷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全链条”联动体系,强化源头排查解纷的统合力度。横向实现多部门全过程对接,纵向构建社会各界全员参与的大排查大化解格局。完善分层分类“信息采集—主动处置—重点化解—统筹研判”的解纷体系,推进行政调解任务较重的部门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加快在矛盾多发的领域设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推动仲裁办事机构和商事调解组织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纳社会化多主体参与调解。

三、构建“全平台”服务体系,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文温度。统筹建立科技引领、智能高效、深度融合的全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各类矛盾纠纷线索和化解数据共享,构建24小时在线分类解纷系统,做到一个出入口全面归集、一个分析口科学研判、N个业务口自动分流,形成“平台预警、部门报到、精准解纷、全链共治”的解纷机制,实现过程有通知、结果有反馈、疑难有解释的闭环服务。同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建立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一站式线下实体平台。

四、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精度。持续推动政府治理“减负”与多元解纷“增能”双向发力,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实质化解。一是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科学构建规范治理体系;二是增强专职调解员配置,强化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支持各类专业力量参与多元解纷;三是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专项经费保障范畴,规范调解员及调解组织、实体和线上平台建设等财政预算最低保障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多元解纷服务,协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2024-03-09 09:19:02

梁振英:

请杨宇栋委员发言,卓嘎委员准备。

2024-03-09 09:22:43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杨宇栋: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中共二十大强调要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7年来一系列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政策出台落地,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比,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技岗不匹配、职业获得感不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为此,建议:一是大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让产业工人蓄水池“满起来”。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水平。产业工人要后继有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前提。应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着眼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需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的“985”“211”和“双一流”。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推动职普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二是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让产业工人竞争力“强起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左右,技能型人才缺口高达2000万左右。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问题,技能提升是关键。政府应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探索“互联网+”、“智能+”培训新形态,支持线下线上结合的工匠学院体系建设,构建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督促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将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开展普惠制的职工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培养更多劳模工匠人才。

三是助力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让产业工人腰杆子“硬起来”。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40.8%的制造业职工月均工资在4000元以下,32.5%的制造业职工希望打通管理、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应推动完善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鼓励企业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打通不同序列间横向贯通的职业发展路径,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开展技能提升与薪酬增长相关联的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凭技能、靠贡献提高薪酬待遇的激励机制,树立“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导向。

四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产业工人职业吸引力“热起来”。当前“重学历、轻技能”现象依然存在,出现“进工厂不受待见”的就业趋势。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制定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推动各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表彰体系,设立技术工人专属的国家级表彰奖项。推动设立中国工匠日、全国技能日,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支持劳模工匠展示馆、劳动公园、劳动者文化街等建设,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谢谢大家!

2024-03-09 09:23:17

梁振英:

请卓嘎委员发言,演觉委员准备。

2024-03-09 09:25:52

西藏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青年企业家商会会长,西藏众源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卓嘎: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铭记党恩 勠力奋进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我是来自西藏民营经济战线的一名藏族委员。今年3月28日,是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纪念日。65年来,在中共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雪域儿女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为西藏确立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自治区364万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共同奋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征程上。作为新西藏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深深感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全面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列为首要任务,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扩大,“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茶和盐巴”的故事不断续写,“时代楷模”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三代守边近60年的动人故事,拉萨市城关区鲁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先进事迹等广为流传,各民族携手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基础日益厚实。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上。自治区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持续开展反分裂斗争,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既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各民族携手奋进现代化。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人们理性对待宗教、过好当下幸福生活的意识更强了,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理念更牢了,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更大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活跃着各族群众勤劳奋斗的身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磅礴力量不断壮大。

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去年,西藏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在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社会贡献持续提高,占据全区GDP的35%以上,税收收入的80%以上,就业的80%以上,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比90%以上,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共同富裕的先遣连。广大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发展壮大、多做贡献的信心更强了、劲头更足了。建议国家充分发挥西藏民营经济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政策建议、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与西藏周边省份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建议在加强生态保护上,国家从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援藏等方面加大扶持支持力度,帮助西藏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殷殷嘱托落到实处,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谢谢大家!

2024-03-09 09:32:15

梁振英:

请演觉委员发言,何超琼委员准备。

2024-03-09 09:32:43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演觉: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弘扬爱国爱教传统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爱国爱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各宗教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独特优势。历史上,我国各宗教在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将宗教信仰与爱国情怀有机统一,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扎根中华大地、融通中华文化、造福各族人民,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文明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以佛教的赵朴初居士、道教的岳崇岱道长、伊斯兰教的包尔汉会长、天主教的傅铁山主教、基督教的丁光训主教等为代表的爱国宗教界人士,带领全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谱写了宗教界传承爱国爱教传统的新篇章。

佛教传入我国后,历代高僧大德秉承慈悲济世本怀,铸就了中国佛教深厚悠久的爱国爱教传统。唐代玄奘法师不畏艰险,西行取经,行程5万里,历经17载,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为佛教中国化和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抗战初期,巨赞法师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率领佛教青年服务团,奔赴长沙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1959年,西藏少数反动分子发动武装叛乱。中国佛教协会第二任会长、藏传佛教高僧喜饶嘉措大师坚守民族大义,旗帜鲜明反对叛乱,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被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赞誉为“爱国老人”。

新时代以来,全国宗教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团结引领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宗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传统的新境界。

2024-03-09 09:33:06

演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才能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新时代弘扬爱国爱教传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根本前提,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首要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主要途径。我呼吁,宗教界要提高思想自觉、增强历史主动、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契理契机、守正创新、自我求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五个认同”为目标,以宗教经典中国化为基础、宗教思想中国化为引领、教规制度中国化为保障、礼仪习俗中国化为抓手,促进我国各宗教在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不断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宗教。要坚持全面从严治教,坚持以戒为师、正信正行,坚持自省自律,着力解决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为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入推进固本培元。要团结引领信教群众将信仰圆融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把智慧奉献给强国建设宏伟事业,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要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我国宗教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友好和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谢谢大家!

2024-03-09 09:34:52

梁振英:

请何超琼委员发言,张宗真委员准备。

2024-03-09 09:35:36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主席,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 何超琼: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发挥香港在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香港特别行政区既坚守“一国”之本,又能发挥“两制”之利,应当发挥金融、贸易、法律、专利等制度优势,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推动内地进一步与世界接轨,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自身力量。

一是发展更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强化融资功能。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和境外投资目的地。香港保障资金自由流动,可以发展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内地企业可善用香港股市高度国际化的特性,利用香港市场融资。香港作为亚洲绿色金融枢纽,可协助内地企业绿色融资,透过绿色债券等工具为项目提供资金。香港正力争成为全球家族办公室枢纽,服务来自海外和内地的超高净值人士,不仅能协助内地投资者寻求多元化投资组合,还能让国际投资者便捷地实现跨境投资策略。

二是发挥中西文化交融优势,打造国际艺术交流中心。香港是中西文化汇聚之地,税制简单有利于各种艺术品贸易。2021年,香港的艺术品、珍藏品和古董拍卖交易总额超过660亿元。伴随更多家族办公室来港,香港作为全球艺术品拍卖和交易中心的地位愈加巩固。艺术品交易推动着国际文化交流。我认为在交流的同时,香港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以筑牢文化自信为根基,运用制度优势,以更多元化、国际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听得懂、看得明的方式,进一步把中华文化带到世界。

三是发展高增值海运服务。香港有超过1100家与港口及航运相关的公司,提供多元化的海事服务,亦是中国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辖区,以优质和高效率的码头设施闻名。内地有很多吞吐量超亿吨的港口,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航运船队拥有者。由于贸易频繁和资金投入,将需要更多仲裁和法律服务。香港应向高增值迈进,发挥在海事仲裁及法律服务的优势,为国家发展增添强劲动能。我们可以担当大湾区港口的“超级联系人”,提升大湾区海运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提升香港国际机场冷链物流能力。香港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2022年处理约420万公吨货物及邮件,并获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三大关于处理高价值温控包養空运货物的认证,包括医药品冷链、鲜活货物及活生动物运输认证,是全球少数同时具备这三大认证的机场。内地物流业发展迅速,香港空运业发挥其高效率冷链物流系统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香港和内地冷链物流能力,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五是推进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建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专利、商标及外观设计申请来源地,2002至2022年,我国知识产权贸易总额从32亿美元增至578亿美元。香港作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具备健全的制度,内地企业可利用香港的平台优势,安心进行知识产权交易。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科学技术集群名列第二,香港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吸引内地科研成果在香港申请专利,推动成果转化,推进交流合作,助力国家更高水平开放。谢谢!

2024-03-09 09:39:56

梁振英:

请张宗真委员发言,符之冠委员准备。

2024-03-09 09:40:18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永同昌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宗真: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二十五载再出发 推动澳门新发展。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在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加快建设、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足,琴澳融合“从梦想走进现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3月1日正式封关运行,中西文化交融荟萃、中葡商贸交往频繁,桥梁纽带的作用更强……澳门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

习近平主席十分关心澳门发展,始终把澳门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统筹谋划。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擘画了“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来到横琴,为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主席也时刻牵挂着澳门居民,两次亲临澳门视察,百忙之中给濠江中学、澳门科技大学的师生和颐骏中心的老人们回信,传递了领袖对澳门民生冷暖的牵挂。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继续支持香港、澳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包養網 花園

二十五年初心如一,我们有幸共享了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砥砺前行开辟新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谋发展,是澳门68万居民勇担民族复兴历史责任的共同心愿。我在此提两点建议。

一是要解放思想,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随着市场准入、海关监管、税务和创新创业等政策的陆续出台,粤澳合作共建横琴驶入“快车道”。建设横琴的初心是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服务,决定了横琴不同于一般的自贸区或免税区,需要思想再解放、思路再打开,实现趋同澳门、接轨国际而非似同内地的琴澳一体化。推动相关部门把横琴作为本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跨境服务贸易清单管理,把横琴打造成制度型开放的全国样板间和示范区。广东省加大科技、产业、人才等支持力度,用好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资源禀赋,进一步落实琴澳、港澳、澳珠人员车辆通关的最大便利化。

二是以更大力度,推动民生改善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增加在教育、长者养老、医疗、就业辅导、小微企业扶持等基础民生工程的投入。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关乎长远的关键之举,也是最大、最紧迫的民生工程。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对标中央要求,敢于直面深层次的困难,勇于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在营商环境、人才引进、法律制度等方面下大力气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要擦亮澳门“世界遗产”“美食之都”金字招牌,做大做优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打造“会展之都”“演艺之都”,激发内生动力;要用好“自由港”“单独关税区”“葡语国家精准联系人”等优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葡语国家深化合作,构建开放合作的大格局,服务好国家双循环战略。

过去的日子里,澳门的发展繁荣生动演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与精彩。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一定把“一国两制”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美好家园建设好、发展好,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给国家、给同胞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谢谢大家!

2024-03-09 09:42:55

梁振英:

请符之冠委员发言,隋军委员准备。

2024-03-09 09:45:24

台盟中央副主席、海南省主委 符之冠: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携手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共襄祖国统一民族复兴。

反对“台独”,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离、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台湾岛内主流民意。事实证明民进党代表不了台湾,代表不了全体台湾同胞。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的伎俩,撼动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实,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阻挡不了祖国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引领和推动两岸关系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行,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成果丰硕。目前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已超过13万家,2023年,大陆新增台商投资项目7000余个,实际使用台资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7.1%。两岸已达成481项产业共识,公布72项共通标准。超过12000名台湾学生在大陆高校就读,2000多名台湾教师在大陆执教。这充分说明,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愿意顺应时代潮流,坚守民族大义,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大道之行,海纳百川。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定反“独”促统,不断探索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团结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共同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2024-03-09 09:45:52

符之冠:

为此建议:一、以通促融,着力打造两岸命运共同体

两岸同气连枝,要应通尽通。要以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经贸合作畅通,超前部署对台湾的水陆空交通辐射覆盖,推进城市直航、客货港口和物流基地建设,提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便捷度。要以行业标准共通牵引能源资源互通,扩大两岸资质资格、检验检疫、资信资讯互认,推动两岸能源、资源及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更高质量流通。要以网络空间共享促进心灵相通,打造两岸共同生活圈,共建两岸精神家园。

二、以惠促融,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合则两利。要深化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引领台资企业集群式发展和跨区域合作。要探索政府和台资企业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双向对接机制,提升重大项目、高新科技企业领军作用,推动两岸产业链、供应链互补互融。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两岸企业共组企业联盟、共享统一市场,支持中小微台资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获得感。

三、以情促融,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要加大对涉台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不同时期台胞爱国历史,赓续家国情怀。加强两岸根祖、宗亲、民间信俗交流,推动家书、族谱对接传续,织密两岸同胞情感纽带。同时,要完善台胞台企服务和权益保障体系,扩宽台胞发展空间,结合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扩展其参与社会治理范围,促进更多台胞特别是年青一代,在祖国大陆广阔天地中发挥聪明才智,续写“两岸一家亲”时代新篇。

融合增福祉,枝叶总关情。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台湾同胞认真思考如何聚同化异,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我们更相信,两岸同胞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谢谢大家!

2024-03-09 09:51:13

梁振英:

请隋军委员发言,王宁委员准备。

2024-03-09 09:53:34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原副主席、党组成员 隋军: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发挥独特优势 紧跟时代步伐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侨界智慧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在这一征途上,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追随党的步伐,矢志奋斗、从未缺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同样不可或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极大增强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极大振奋了侨界团结奋斗的精气神。广大侨胞必将继续秉持爱国爱乡爱家人的优良传统,弘扬嘉庚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发挥情感和文化优势,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支持者。海外侨胞与祖(籍)国有着天然的感情,这是流淌千年的中华血脉,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质朴情怀,是中华儿女的鲜明文化烙印和共同精神基因。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数量已达6000多万,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广大侨胞横跨中外不同制度、涉及多种文明,兼具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中国与世界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新征程上,广大侨胞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一条发展中国自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更是一条造福世界各国、书写人类社会发展新篇章的人间正道,要把个人前途命运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支持者。

二是发挥人才和人脉优势,做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参与者。我国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人才荟萃。据统计,目前海外侨界专业人士有400多万人,中国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中涌现出吴孟超、钟南山、黄大年等一大批侨界杰出人才。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的海外侨胞日益增多,人脉资源丰富。在新征程上,广大侨胞要努力融通全球资源,介绍可为中国借鉴的国外经验、理念、做法,为破解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建言献策;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主动聚焦新兴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抢占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中彰显作为;汇聚侨智,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在实现个人事业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是发挥资金和产业优势,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进者。广大海外侨胞特别是侨商资本实力雄厚,其商业网络遍布世界。中国侨商会800多家会员企业中,相当部分是经济实力强、在国内投资较大的企业,是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60%以上为侨资,引进的外资企业中70%为侨企。在新征程上,广大侨胞将主动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布局产业和项目,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侨资企业在强链补链中的重要作用,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侨资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以侨为“桥”,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牵线搭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引资金、引产业、引项目,尽侨所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谢谢大家!

2024-03-09 10:02:57

梁振英:

请王宁委员发言,木亚赛尔·托乎提委员准备。

2024-03-09 10:03:47

国家大剧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王宁: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发挥文化平台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指示要求,为我们履行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并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好三个方向。

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文化的根脉在人民,自信的底气也在人民。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度挖掘人民群众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潜心创作接地气、能共情、有格局、讲情怀的时代佳作,让作品蕴含的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润物无声地流淌进人们的心田。鼓舞人民信心。努力攀登新时代艺术高峰,推出更多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扛鼎之作,让大家看到中华文化之力量和中国未来之希望,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汇聚起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丰富人民生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支持青少年美育教育,让民众品味艺术之美、享受幸福人生,养成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推动国民文化素养整体跃升。

二、走出去、请进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展示历史底蕴、反映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以及“传统戏曲、民族舞、民乐”等民族文化瑰宝“扬帆出海”,让世界通过文艺作品认识、了解中国,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请进来”领略大国风范。中华文明“百闻不如一见”,要搭建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平台,邀请各国友人来中国,看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外文明的美美与共,了解中国艺术的高水准和观众的高素养,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守正创新,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文博”,汲取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古为今用开展文艺创作,让“诗词典籍、阮咸评弹”引领国潮文化,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推动“文化+科技”,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打造可感知、能触及、沉浸式、多维化的文化体验新场景,让观众真切感受文化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推动“文化+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建文旅新品牌,让文化体验成为旅游项目的卖点,让旅游行业为文化市场引流,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文化平台和文化工作者携手同行。作为文化平台,要引领文化传承发展,让不同艺术形式在同一场馆内交融碰撞,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和市民“心灵栖息地”。作为文化工作者,站位要高、胸怀要大、视野要宽,以无限的热爱投身文化艺术事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2024-03-09 10:04:09

梁振英:

请木亚赛尔·托乎提委员发言,黄震委员准备。

2024-03-09 10:05:56

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 木亚赛尔·托乎提: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文旅融合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筑牢“生命线”,关键在于“全方位嵌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既需要巩固已有的好经验好做法,更需要探索更为有形有感有效的形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文旅融合无疑是推动“全方位嵌入”的突破口之一。

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培壮民族团结进步之根。丰富的文旅资源是滋养民族团结进步的养料和根基。新疆拥有大量体现中华文化特征的资源,交河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燧等历史遗址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卫拉特史诗《江格尔》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见证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相融共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放大文旅资源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乘数效应,需要不断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通过文旅搭台,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使各族群众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温润心灵,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以心交心、心心相印。

赋予旅游文化内涵,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人心包養归聚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新疆作为旅游大区,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游客在观光体验中把多元思想、价值理念等带到当地,既带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又推动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领悟中华文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合”是主流,“交”是过程,“融”是关键,应赋予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用好对口援疆机制,促进省际间人员往来、产业合作、民生改善和心灵相通;鼓励兄弟省市人员到新疆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在密切深入的交往交流中拉近兄弟情谊;组织新疆文艺、非遗、文物等特色项目走出去开展友好交流,宣介大美新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展现新疆开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气象。

突出形象符号呈现,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之脉。发挥文旅融合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载体作用,需要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建设、丰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呈现,这是我们赓续民族团结进步的文脉。新疆在开展文化润疆过程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梳理出一批中华文化符号。推动这批符号日常化、形象化、生活化,需要各族群众在文旅融合中更好把认知体验、集体记忆内化为价值、外化为行动。挖掘整理新疆中华文化符号,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贯穿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各方面,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双向多维融合。打造“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融合品牌,依托“石榴云”传播矩阵,丰富音乐、电影等视觉化呈现,让外界了解新疆,让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润物无声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谢谢大家!

2024-03-09 10:10:42

梁振英:

请黄震委员发言,张义珍委员准备。

2024-03-09 10:11:06

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黄震: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加快构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双碳”工作,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达到14.5亿千瓦,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我国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业不断壮大。“双碳”目标引领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也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挑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且我国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过程中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尚未下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转变能源结构、先立后破,实现绿色转型,按时实现碳达峰,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远超发达国家减排的速度和难度,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尚无专门性立法,现有的法律体系缺乏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筹考虑,需要提供有效法律法规支撑。

2024-03-09 10:14:04

黄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减排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未来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系统性变革。需要通过法律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强制性来保障“双碳”目标实现,向社会和产业界传递清晰且明确的未来绿色发展预期,凝聚起更加广泛的共识。为此,建议:

一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立法、修法等工作,结合实践经验并借鉴国际做法,立足我国法治基础,制定专项立法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法律体系构建,明确法律体系的框架设计、建设目标、推进进程以及重点任务等。

二是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等专门性立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的制订。对“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管理体制、减缓与适应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予以明确,将碳排放标准、核算、监测、碳排放权交易等关键制度纳入其中,为“双碳”相关的政策、规章、条例、规范性文件等提供上位法依据。

三是加快修改与协调现行法律规范,启动对环境保护法、资源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清理现有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不相适应的内容。研究推进“双碳”目标带动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涉外新领域相关的补充立法,形成一个涵盖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完整的法律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明确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的制度规则保障。

加快构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发挥“双碳”目标愿景的引领作用,必将进一步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更大成就。谢谢大家!

2024-03-09 10:14:25

梁振英:

请张义珍委员发言,黄润秋委员准备。

2024-03-09 10:16:34

江苏省政协主席 张义珍: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健全完善以价值核算为依据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举措。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生态保护补偿相关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但操作层面还有待加强探索:一是如何界定生态受益者和保护者,即“谁来补、补给谁”的问题;二是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补偿,即“怎么补”的问题;三是如何确定补偿的标准和金额,即“补多少”的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尤为复杂,关系到能否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增效、保护者与受益者良性互动、正向激励与逆向倒逼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总体来看,要遵循定价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办法,加强生态资产价值调查评估,显现“绿水青山”生态价值,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此建议:

一是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核算。不同地区在核算指标、关键参数、时空尺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核算结果有时缺乏可比性和市场认可度。建议国家层面逐步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基础理论框架,健全完善衡量生态系统生产价值的指标体系,为同类地区、同类生态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科目提供参考标尺。可协商选择若干地区进行试算,以积累经验。构建核算结果定期发布机制,及时公开生态资源概况、生态资产价值、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投入产出效益等内容,使核算结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二是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在精准实施价值核算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以往仅根据断面水质等单一指标进行计算的思路,综合考虑GEP、水足迹、碳足迹、生态保护成本与收益、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等因素,利用因素法、项目法等核算方法,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构建差异化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对于生态保护贡献大、价值核算结果较高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特别是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固碳增汇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加大补偿力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保护实际情况等,科学合理测算生态保护补偿参照金额。

三是探索依据价值核算的补偿方式。当前生态保护补偿主要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存在补偿标准较低、方式单一、范围偏窄等问题。建议优化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资金分配充分体现生态绩效战略意义、长远意义。根据价值核算结果,推动补偿方式从“输血型”补偿向“造血型”补偿转变,增强后发地区发展动力,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探索可持续的资源开发补偿、污染物减排补偿、碳排放权抵消补偿以及水权交易、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等。建议拓展补偿方式,加强地区间横向合作,通过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市场交易、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健全绿色利益共享机制,共同加强生态保护。谢谢大家。

2024-03-09 10:23:39

梁振英:

请黄润秋委员发言。

2024-03-09 10:23:59

生态环境部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黄润秋: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高起点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并强调要“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近年来,各地区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探索,但还存在机制不够完善、路径不够清晰、方法不够明确等问题。现阶段,要把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作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为此,建议: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分阶段有计划推进先行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统筹推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重大任务。建议强化目标协同,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统筹把握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做好整体设计,实施美丽中国示范建设三年行动,并接续滚动实施、分批推进,久久为功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二是聚焦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以先行区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根本和关键是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发挥标杆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建议先行区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先行探索与创新实践。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上走在前,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通过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在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上走在前,针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挑战,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以更科学有力的治理措施,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更持续稳定的改善成效,率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包養质变的根本好转。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走在前,加大改革力度,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先行探索改革试点、典型示范的新路径,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上走在前,持续提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立区域性、整体性、立体高效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形成相对完善的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

三是统筹各层级各方面,在先行区建设中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打造实践样板是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议分层次分领域推进,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区域层面,聚焦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区域重大战略,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可先集中在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省份,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正向激励,建设综合性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在领域方面,高水平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建成一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鼓励各类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示范引领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全过程管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突出实干实效。谢谢大家!

2024-03-09 10:29:33

梁振英:

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进行完毕。现在休会。

2024-03-09 10:33:55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十大看点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查包養心得家发展门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十大看点-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十大看点

  谢希瑶、姜琳、吴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11日发布。10年来,我国人口有哪些变化?“全面两孩”政策给力吗?老龄化进程加快了吗?我们一起从数据中找答案。

  【数据1】14.1亿人:增速放缓,平稳增长

  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86311334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67390人,占8.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0378693人,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长10.26%。

  增速放缓,平稳增长,是我国总人口状况的主要特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我国人口保持了一定水平的惯性增长。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育龄妇女还有3亿多人,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

  宁吉喆说,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同时,人口增长还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数据2】2020年总和生育率1.3:低生育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出生人口数量快速回升。”宁吉喆说,生育政策调整成效积极。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从生育孩次看,2014至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

  宁吉喆说,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的数量有所回落。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仍然不小。

  宁吉喆说,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包養網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从2020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愿。

  宁吉喆认为,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包養網强。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数据3】平均每户2.62人:家庭越来越小

  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减少0.48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以及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宁吉喆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表示,家庭户规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配置影响很大。我国从传统的几代人大家庭逐步发展为更多小家庭,无论对养老还是育儿来说,代际家庭支持功能将弱化,也意味着需要更多来自家庭外部的社会政策支持。

  【数据4】10年减少1101万人:东北人去哪了

  数据显示,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1101万人。

  宁吉喆表示,东北地区人口减少,受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攻坚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人口有较大吸引力。

  “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宁吉喆说,新一轮振兴计划必将带来东北地区人口发展新变化。

  【数据5】男女性别比105.1:逐渐趋向正常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宁吉喆说,“从新生儿的情况看,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逐渐趋向正常水平。”

  贺丹表示,性别均衡发展是人口结构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方面的进步。

  【数据6】老年人超2.64亿:挑战也是机遇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至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至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相比,0至14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和5.44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宁吉喆表示,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数据7】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超2.18亿:人口素质更高

  从人口质量上看,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普查结果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15岁及以上人口包養網比較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宁吉喆表示,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

  【数据8】“城里人”增了2亿多:城镇化率还会上升

  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包養平台推薦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表示,城镇化率提高较快,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现,也是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的结果。预计城镇化率还会保持上升趋势。

  【数据9】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户籍束包養網缚减弱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88.52%。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192.66%和69.73%。

  贺丹说,人口流动趋势明显,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体现出户籍对人口流动的束缚正在减少,人口流动更符合市场原则。

  李晓超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人口将会更加有序合理流动,形成经济社会和人口流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数据10】人口平均年龄38.8岁:和美国差不多

  普查结果还显示,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

  宁吉喆表示,总的看,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年富力强。美国最近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年龄是38岁,和我国的水平差不多。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指出,我国劳动力资源绝对量较大,但就业压力也不小。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袖珍”夫妻的自强修车故事_中国查包養網站比較网

11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一处道路,李宏伟用千斤顶顶起一名顾客的故障车辆,准备将其拖回店内维修。

在内蒙古乌海市包養包養網城区,说起电动车维修,不少居民都知道有一对“袖珍”夫妻开的维修包養網店,修车手艺好为人实在。

患有“侏儒症”的李宏伟和张丽丽在2012年底结婚后便创业开维修店,因为积蓄不多,他们从同行那儿赊了8000多元的零配件慢慢起步。开店11年来,夫妻二人一直秉承“把顾客的车当成自己的车来修”的理包養網念,经常加班加点提前把车修好,一些顾客没发现的小毛病免费维修,能修的尽量不换零件,广受顾客好评,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在经营好维修店的同时,李宏伟和张丽丽也尽力帮助其他残疾人,陆续培养了多名残疾人学徒。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包養網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最美还是“延安红”_中查包養網国网

延安苹果红了,老区百姓笑了!

“苹果红哩,油菜绿,总书记来到我们果园里……”10月26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果农赵永东在果园里忙着将红彤彤的苹果采摘装框,腰酸得直不起来,嘴里的歌却一直没停下,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

“去年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这个位置跟我们亲切交流,还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就像亲戚来了一样,称赞我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了我们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赵永东自豪地说。

“今年我想对总书记说,我们的苹果又丰收了,不仅产量高,价格也好,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日子过得像这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尝到了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今年3月,67岁的赵永东把在外做生意的大儿子赵伟也叫回来种苹果。头脑灵活的赵伟通过“种养循环+直播电商”模式,把家里的苹果种植规模扩大了不少,赵永东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在南沟村考察时,望着漫山遍野的红苹果和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殷殷牵挂,切切嘱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革命老区群众的深切关怀,更是对延安市委、市政府带领200多万老区人民弘扬延安精神,依托自然资源,久久为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充分肯定。

一颗颗从黄土高原山上“走出”的小苹果,不仅畅销“北上广”,还香飘国外、“七上太空”。延安苹果咋就这么“红”?日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一行来到延安,进果园、访农户、到企业,努力探求延安市全面推进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密码和创新启示。

红了日子——

咬定目标,代代传承,立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延安苹果实现从“脱贫果”变“致富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产业富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调研中谈及最多的话题,延安苹果产业的发展,也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丰收时节,来到延安市最早栽种苹果的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只见数百亩果园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像红云、似晚霞,空气中全是苹果的香味。

看着成熟的苹果挂满枝头,阿寺村村民李榜田不禁发出感慨:“这些‘红蛋蛋’,真是把人救了。”

曾经,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洛川塬上,粮食亩产只有三十多公斤。据《洛川县志》记载,在当时陕西境内近百个县城中,“惟洛川名最不著”。

“塌塌厦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穿的补丁踏补丁,盖的被子大窟窿。”这首顺口溜所描述的便是洛川人过去的艰辛生活。

改变是从1947年阿寺村农民李新安种下6亩7分地苹果树开始的。

站在阿寺村村口两棵“功臣树”面前,李榜田给我们讲起了洛川与苹果结缘的故事。

“为啥叫‘功臣树’?因为它是李新安老先生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来的,历经磨难,终于在洛川塬上建起了第一个苹果园,成为苹果种植第一人,咱延安苹果都源自于此。”

“李新安栽树的时候,没人看好。李新安的二伯说,你栽的这‘干柴棒棒’能干啥,转天就到地里把树给拔了。李新安说,这将来都是发财树、致富树。”

就这样,200多棵苹果苗在洛川塬上扎下了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陕北大地的面貌。

1959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同志品尝到了李新安邮寄到北京的洛川苹果,他叮嘱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函洛川”,信中说,洛川县栽植苹果,这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

李新安的敢为人先,也让延安干部群众认识到这片黄土地适宜苹果种植的神奇魔力。

“平均海拔1100米,土层深厚、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大气、水资源洁净,无工业污染源……”20世纪70年代,洛川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完全符合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之一。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者,她让延安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最甜脆的苹果。

靠山吃山,因果兴业,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不断摸索,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举数百万延安人之力,合力开启了“小苹果”向“大产业”的进阶之路。

“在1985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我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立100万亩苹果基地的决定。”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安南部的洛川、黄陵、富县、宜川、宝塔5个县区建起了百万亩苹果基地,当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延安苹果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降雨量和气温发生变化,延安苹果继续向北推进,产业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2013年,延安实现了全市13个县区全部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陕西第一,全国仅有。”路树国告诉记者。

70多年过去了,李新安当年种下的两棵苹果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延安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阿寺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第一村”。“群众95%的收入都来源包養網于苹果产业。就拿今年的情况来说,人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保银介绍。

曾经贫瘠的洛川塬,种出了满塬“金苹果”。“多年来,我们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将苹果产业做成了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生产,农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去年,洛川县苹果综合产值13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全县89%的果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19.7%,增幅全省第一。”洛川县委书记包養網张继东说。

现如今,全国每10颗苹果中,就有一颗产自延安;全世界每20颗苹果,就有一颗来自延安。截至2022年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1万亩,产量超过430万吨,约占世界的1/20、中国的1/10,成为全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一颗小小的苹果,背后连着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苹果产业产值占延安市GDP的6%,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1%。全市共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其中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今年,延安市出台了《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期望通过3年的时间,实现延安苹果产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7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在延安建设成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实力最强的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严汉平说。

红了品质——

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延安苹果实现既“好看”又“好吃”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专门走进当年和他并肩劳动过的伙伴、65岁村民张卫庞的苹果园。总书记希望延川能好好地把这个产业搞起来,让农民尽快过上好生活。

时隔8年,梁家河山上的果园已焕然一新,高科技和数字化的“新农具”成了果园的标配,建成了技术集成化、栽培生态化、管理数字化、控制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和果品可溯化“六化一体”的智慧果园,成为延安现代化、智能化示范推广基地的重要标杆。

苹果是大自然对延安的馈赠,把苹果种好,种到极致,是老区人民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坚决落实,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延安智慧”。

走进延安市宝塔区昌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基地,果园里长满了厚厚的“杂草”。按照过去的种植习惯,果农肯定会把草拔得干干净净。

面对记者的疑问,合作社理事长马文昌解释:“这是现代化技术,草都是我们专门种的,不但不会拔,还要旋到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让苹果更好吃。”

“人养草,草养地,地养树,树结果,果养人。”果园生草的循环模式蕴含着大学问。“对于恢复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污染,节省投资极为实用。”马文昌说。

在安塞区南沟村现代化矮化密植果园里,果树套种油菜,提升着土壤的有机质。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说:“套种油菜3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增加26%,果园产量平均提高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升19%,实现了以地养地、秋雨春用和山地果园产能提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安塞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山地苹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三品一标’工程实施,推动苹果产业从规模扩张彻底向抓管理提升转变,推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苹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安塞区委书记曹振宇介绍。

为了让好土地包養網种出好苹果,一代又一代的延安人在黄土地上孜孜以求,推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果树革命”。

过去苹果树都是乔化栽培,栽植密度很大,果园密不透风,果实品质难以提高。于是,在21世纪初,延安市便开启了一次“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四项关键技术推广,让苹果生产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近几年果园老化和劳动力紧缺,延安市不断推进园艺创新,探索出一套高土高原“3332”旱作密植高效栽培模式,再次推动延安苹果迎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据宝塔区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主任孙延飞介绍,“3332”模式通过“三强树势、三肥匹配、三项管理、两法蓄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区域年降雨不均、土壤瘠薄肥力差、果树挂果迟等苹果生产的“卡脖子”问题,为渭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种植有了升级版,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借力新技术,延安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新优品种圈粉无数。

瑞阳、瑞雪、秦脆、秦蜜……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体系,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黄土地“安家”。在洛川苹果科技创新中心,4000份苹果种质基因和全世界600个优质苹果新优品种“备份”于此,通过更多优系品种的推广,让延安苹果产业有了不断更新迭代的“芯”动力。

多年来,延安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总结形成适合当地特殊条件的栽培集成技术,使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先进适合的种植技术完美结合,让延安苹果“好吃”的口碑更有底气,更有市场。

今年5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延安苹果又一次随航天员去了“天宫”。这是延安苹果第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

在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的飞天苹果认证基地,宝塔区副区长野根利表示,能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这让延安苹果的品质得到充分验证和肯定,延安持续多年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让苹果更好看、更好吃、更营养、更安全。

2012年至2022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从315.4万亩增至331.6万亩,产量从260万吨增至431万吨,产量增速明显快于种植面积增速。依托苹果产业,10年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提高到15237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好大自然的馈赠,却又不过度索取,这是延安人民的处世智慧,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回馈。

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延安市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绿色之路。昔日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因为苹果产业披上了绿装,300多万亩苹果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红了产业——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品牌化营销,延安苹果实现既“种得好”又“卖得俏”

延安发展苹果产业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创新的管理技术,造就了延安苹果“好吃、好看、营养、安全”的独特品质。

苹果种得好,但如何卖得俏?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总书记格外重视,并指出了“土特产”如何“闯市场”的关键。

走进延安自然搭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彤彤的苹果在工人的有序配合下,沿着智能选果流水线稳稳滚动,经过“外查”“内透”的“体检”后,分头“跑”向不同的包装线。

“进入分选线的苹果,先对苹果色泽、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筛选,接着通过X光机,透视苹果内部,精准淘汰碰伤、干疤、霉心病等‘问题果’,每一颗苹果都要从不同角度拍摄21张照片供数据分析,严苛程度堪比‘选美’。”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孙栋琪告诉记者。

过去卖苹果,都是果农在田间地头根据苹果个头大小,简单分装后卖给商贩。好的“论斤卖”,差的“论堆卖”。而如今,经过智能分选线分级分类后,每个苹果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进行包養網“追根溯源”,精挑细选的好苹果在市场上“论个卖”,让每一颗苹果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在延安市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除了智能化分选,还有2.3万吨容量数字化智能气调库,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物理保鲜工艺,贮藏参数的调控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避免人工控制的间断性对贮藏环境造成的波动。

“我们从苹果的采收到销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冷链系统,使果品始终维持一定的低温,确保果品质量的高度一致,智能仓储让苹果贮藏期可达10-12个月,实现一年四季无间隙供货。”该公司总经理王超说。

随着苹果储藏设施的全面升级,延安苹果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

“以前在高速路口推个架子车卖,把人都冻透了也卖不上几个钱。现在苹果下来后直接存在气调库里,不论啥时候出库,苹果都像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好吃。”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果农冯永红说。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数字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如今延安苹果已成为中高端市场的“宠儿”,在北上广深等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以上,还远销阿联酋等国外高端市场,出口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近年来,延安市瞄准产业链后端做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在苹果采收后的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营销、精深加工等环节上下功夫,加速推进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让“小苹果”精准对接“大市场”,全面提升延安苹果产品附加值。

——坚持苹果产业首选定位,持续出台扶持政策,2017年以来,延安市财政累计投入3.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0.6亿元,投放苹果类贷款200多亿元,探索推广“期货+保险”模式,统筹市级衔接资金2亿元配置果园气象监测装备,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加快实施产地分拣、预冷入库、装备提升等为重点的产业后整理战略,建成智能选果线105条,占全省的62%,小时选果能力达355吨,全市冷藏气调库储能162.8万吨,配置冷运车115辆,建成果品产地乡村集散销售市场71个,基本实现了苹果采后精细分选,有效保障了周年供应,实现了错峰销售,延安苹果、洛川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苹果质量追溯全覆盖。

——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国家级果业龙头企业3家,建成苹果加工企业29家,精深加工能力56.4万吨。发展果袋、有机肥等关联加工企业141家,国内最先进防雹网厂、西北最先进纸箱厂落户延安,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西部最大的农资城、全国唯一的苹果城和苹果博览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推进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支持企业、合作社与果农开展契约式、股权式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果农”利益联结体102个,带动果农1.4万户,苹果全产业链年提供就业岗位32.5万个。大力发展“果园+文化+旅游”,开展果树认领26.97万株,建成果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2022年,全市苹果产值240.5亿元、增长9.8%,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329元,苹果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苹果产业。

“下一步,延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三产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积极构建市场营销、果业经营、科技人才、防灾减灾‘四大体系’,加快建设研发、检测、会展‘三大平台’,全面贯通苹果产业和食品、化工、造纸、装备、物流、果旅产业,加快建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蒿慧杰表示。

(采访组成员:杨志华 申保珍 郭少雅 胡明宝)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我和总查包養網站比較书记面对面)_中国网

3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主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采访了部分参会代表,大家一致表示,要坚定自觉落实习主席决策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

提升经略海洋能力

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体现了向海图强的深远谋划和战略考量,为我们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来自海军的张洪星代表在现场聆听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万顷碧波抒壮志,驰骋大洋砺精兵。与潜艇同行10余年,张洪星代表认为,未来海战是体系作战,必须紧贴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实际,重点突出多兵种动态攻防训练,融入体系,协同出击,不断强化诸要素的协同配合能力。训练中,他注重围绕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战法、指挥协同等课题进行模拟训练,探索潜艇在信息引导下实施攻击的方法路子。

“去年,我牵头开展多个课题研究,提高了潜艇在难局险局中的作战能力。提高部队打赢能力,必须注重创新驱动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加大先进成果应用力度。越是重难点问题,越要扭住创新求突破。”张洪星代表表示,将牢记习主席嘱托,强包養化练兵备战包養平台推薦,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提升,用实际行动把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有关战略和规划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包養平台推薦坚决捍卫海洋权益、维护海上安全。

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包養行情新质战斗力增长极

“这些年,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推进,部队列装的各类新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源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装备创新路。”来自空军的文晓亮代表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武器装备、组织形态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瞄准新质作战力量,超前谋划、前瞻布局,锻造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文晓亮所在营是我军首批组建的地空导弹兵部队,历史上曾五下江南、六进西北,击落多架敌机,维护了祖国领空安全。进入新时代,这支英雄部队迎来跨越式发展,接装了国产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2022年,文晓亮所在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称号。

新兴领域发展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文晓亮代表深知:“信息化装备虽已配发,但信息化素养配发不了,装备加速换代,打赢能力需要同步升级。要坚持以科技练兵增强战斗力,把新装备新领域训练突出出来,增强军事人才运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能力水平。”这几年,他带领全营官兵围绕装备、战术实战化应用和体系组网能力建设展开攻关,先后研练总结战法10余套。

文晓亮代表表示:“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战斗力提升的动力源泉。我们将牢记习主席嘱托,增强科技敏感度和技术理解力,不断创新实战训法、战法,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切实提高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实际本领。”

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来自武警部队的陈虹宇代表说:“近年来,我们加强执勤信息系统体系支撑、加快智能化发展,抓住‘信息’这个关键要素,积极发挥科技在组勤、值勤、管勤、联勤全过程中的作用包養行情,为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执勤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实现了环境智能分析、目标智能识别、险情智能控制,科技强勤效能更加凸现。”陈虹宇代表认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把跟进学习高科技知识突出出来,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抚远中队驻守在祖国陆地最东端,也是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来自这里的基层官兵,有幸现场聆听习主席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更觉使命在肩、重任在前。”陈虹宇代表表示,面向未来,要找准自身定位,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掌握新装备,不断研练新战法,提升新质作战能力,更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本期统筹:郭玥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9日 02 版)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十四届查包養心得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_中国网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包養,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接受采访。

主持人 曲卫国:

大家上午好,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现在开始。今天大会新闻中心邀请了四位部长接受大家的采访,回应社会的关切。四位部长分别是: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先生,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先生,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先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先生。

下面有请第一位部长,科学技术部阴和俊部长。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0:47:09

科技日报记者:

部长您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知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请问过去一年,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什么新进展?下一步有什么重要举措?谢谢。

2024-03-05 11:22:30

科学技术部部长 阴和俊:

谢谢你的提问。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科技部,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他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去年,党中央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科技宏观统筹得到有力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启动实施,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从投入看,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就是大家讲的“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速喜人。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下一步,科技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要求,加强宏观统筹,重点加强战略规划统筹、政策措施统筹、重大项目统筹、科研力量统筹、资源平台统筹、区域创新统筹等,通过抓这“六大统筹”,加快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攻关,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内核。二是加强战略力量建设,也就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建设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三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协同,扩大开放合作,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动力。谢谢。

2024-03-05 11:22:41

中国青年报记者:

部长您好,近年来,很多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都活跃着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的身影。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上,科技部有哪些措施和考虑?谢谢。

2024-03-05 11:35:44

阴和俊:

谢谢,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都是年轻人做出来的。年轻人最有创造能力,也最具有创新潜力,他们现在是我们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未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科技部狠抓贯彻落实,重点推进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胆使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提供平台。比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到目前已经有1100多项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的,这个数量已经达到了总数的20%以上。再比如,在许多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到处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二是加强培养。以我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的经历,我的体会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得紧一点,帮助他们尽早熟悉科研、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把握方向。我们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包養網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我们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

三是做好服务保障。比如,对从事基础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我们想办法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让他们心无旁骛,沉下心来潜心科研。我们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目的就是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比如说采购、报销、填表等,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

下一步,科技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把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一直抓下去,努力为他们成长发展创造好的科研环境。在工作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在生活上,针对他们的“急难愁盼”,特别是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重点关切,会同各方共同努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调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绽放青春。

谢谢大家。

2024-03-05 11:36:32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阴部长。下面有请第二位部长,水利部李国英部长。

2024-03-05 11:37:53

水利部部长 李国英: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4-03-05 11:38:10

主持人 曲卫国:

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1:38:37

新华社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时提到,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增长。能否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去年水利建设投资的总体规模、资金投向,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效益?谢谢。

2024-03-05 11:40:09

水利部部长 李国英: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和大力推动下,有关部门、机构协同配合,地方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274万水利建设者鼓足干劲、奋力拼搏,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11996亿元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

对选取水利工程项目,我们牢牢把握四项原则:第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第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第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灾害问题、水资源问题、水生态问题、水环境问题这四大水问题。第四,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流域整体,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除害与兴利、生产与生态、保护与治理、当前与长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根据这四项原则,我们深入论证并选取了四大类水利工程项目:

第一类,防洪工程。目标是完善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实施了1308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3282亿元。

第二类,供水工程。目标是实现水资源区域协调平衡配置,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重点水源工程、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实施了14749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5013亿元。

第三类,灌溉工程。目标是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新建大中型灌区、对已建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实施了514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1497亿元。

第四类,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主要的目标是恢复河流生命、重现流域生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江河湖泊生态修复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实施了8039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2204亿元。

通过这四大类工程,共计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从而进一步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谢谢。

2024-03-05 11:40:20

总台CGTN记者:

我的问题是,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已被纳入国家2024年重点工作。请问,建设国家水网有什么考虑和规划?目前的实际进展如何?谢谢。

2024-03-05 11:44:12

李国英: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们国家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求加快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就必须加快构建水资源配置的网络格局,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水网建设。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水网建设作出全面决策部署。《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实现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在空间层面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着力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在这样一个总体格局下,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二是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自然河系为基础,以引、输、排水工程为通道,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三是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进行了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我们将为之积极努力,狠抓落实,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

谢谢。

2024-03-05 11:44:49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李部长。下面有请第三位部长,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2:11:02

人民日报社记者:

您好唐部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今年粮食产量要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请问唐部长,我国粮食生产供给形势怎么样?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谢谢。

2024-03-05 12:12:16

农业农村部部长 唐仁健: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也感谢这位记者对粮食安全的提问。确实,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吃饭出了问题,那是颠覆性的、不可承受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刚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也予以了重点的强调和安排。去年,大家都注意到,我们确实遭遇了频繁的、极端的自然灾害,像夏收时节的“烂场雨”,盛夏时候华北、东北局地的严重洪涝,还有西北的局部干旱,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最后我们还是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了历史新高,这样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达到了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了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一个时期以来,我也注意到,实际上我们粮食是“二十连丰”,只要不超过1%的减产就算丰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另外,去年还遭了灾,还不包養網轻,最后还丰收了,还再创历史新高。所以,有一些同志确实也从关心“三农”、关心我们的粮食安全出发有一些疑问,这些同志有的可能不干“三农”,有的也许干,但是离开这个行当可能多年,有的家可能就在农村,都了解农村。但是我这里想告诉大家,现在的农村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待会儿我会说到。所以,这里一个基本的意思,很明确无误的、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粮食产量的数字是真实可靠、完全可信的。我想是不是有这么几条,大家都感觉感觉是不是这样的道理。

第一,产量数字的统计不是各级报上来的,也不是农业农村部门统计的,是国家统计局按照他们的法定职责,通过他们在各地的直属直管的调查总队,按严密的程序抽取了大量样本,最后按当季实割、实收、实产的数字计算出来的,这个数字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农业农村部门是干预不了、影响不了的,增就是增,减就是减。去年“烂场雨”,我们夏粮不就减了25亿斤吗?照样有减。

第二,可能很多人的认识来自于这个,以前多年我们确实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粮食增产减产有周期,比如叫“两丰一歉一平”,这个在传统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有可能确实是这样。但是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经过这么多年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的接续、矢志不渝的努力,咬定粮食安全不放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空前的力度大抓特抓实抓粮食生产,我们现在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也包括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不要说跟几十年前,跟十年前、跟几年前比恐怕都不可同日而语。比如机械化,我们现在三大主粮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比如小麦,大家都很关心,95%以上是机收,现在一台机器要顶过去10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一个县要收麦子,以前没有半个月以上不可能,现在三五天就完事儿了。第二个现在的水利条件大大改善,现在已经有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2022年长江流域很多省遭遇历史极值的高温干旱,但是我们89%的中稻和95%的晚稻都有水可灌。所以农民讲,只要有水,温度高点没关系,可能还增产了。

第三,我想从大家的实际生活和身边的感受,包括疫情防控的三年、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这些年,我们周边什么时候你听到过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说买不到粮食另外,大家听说过哪个市县、哪个地方跟中央紧急调过粮、都没有。所以粮食是一个刚需品、必需品,只要少了,市场和价格一定会反映出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也表明,比如去年国际大米价格指数涨了21%,但是我们国内大米价格才涨了1.7%,这就是支撑,做不了假的。

第四,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在卫星卫片、遥感的条件下,哪个国家包括我们,其实种了多少粮、收了多少粮,只要有这个技术,都是清清楚楚的。如果想大面积地作假、去虚报这些数,不可能,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绝不允许的。

说到今年,今天也巧,又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蜇”。农谚讲“春雷响,万物长”,我们最近调度一下,已经返青的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去年本来就很好的苗情,还高了0.7个百分点,比近五年平均又高了1.8个百分点,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现在的形势基础还是有的。那么往后怎么办,我想是抓四条:

第一,稳面积。这是基础、是前提,这两年我们的面积潜力已经挖了不少,但是有的地方还是有一些撂荒地可以尽量种起来,努力把粮食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

第二,提单产。总书记去年明确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我想这个思路基本上就是我们把很多技术集成,通常农口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在原来搞的试验田、示范田、指挥田的基础上,让单产能够大面积的提升。

第三,优服务。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把小农带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主要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今后重点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改革激活农技推广体系,另外发展各种专业型、社会型、服务型的公司企业,这样构建起一个公益和半公益、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带动小农多种粮、种好粮。

第四,强政策。围绕中央提出的健全“两个机制”,就是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今年已经定了几条大的政策,一是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二是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刚才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实行全覆盖。三是大幅度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同时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这是多少年主产区期盼的。另外还有一些措施,现在正在研究当中,一旦研究定了,我们会及时地发布和实施。

当然,最后还要抓好防灾减灾,因为中国国家大,灾害什么时候都有。今年前段时间四场雨雪冰冻,对南方的油菜和蔬菜有点影响,对北方冬小麦总体是利好的,但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所以我们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在防虫治病方面加强措施。谢谢大家。

2024-03-05 12:12:3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四年,请问部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得怎么样?下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哪些思路和举措?谢谢。

2024-03-05 12:45:50

唐仁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党中央给“三农”战线立下的第二条底线,第一个是粮食安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牵挂的大事和要事。最近这三年,也就是实行过渡期以来这三年,我们保持过去的力度和劲头,也就是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没有发生整乡整村的返贫。

有几组数据和情况跟大家可以简单报告一下。一是去年832个脱贫县所有的农民包括脱贫人口,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396元,近三年每年年均增加都在1200元左右。另外,他们收入的增速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增速。二是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这样就能保住现在68.7%、大概快70%的收入大头,只要有意愿、只要有劳动能力,每个脱贫家庭都有一个人以上实现了就业。三是832个脱贫县,每个县现在都已经培育形成了大概2到3个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现在90%以上的脱贫户都参与其中,能够分享收益。

从总体来讲,经过这么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可以放心的、比较完善的,早发现早帮扶、动态消除风险的有效机制和办法。下一步,我们要更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大家注意是要“衔接”,不是仅就巩固说巩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总书记讲,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怎么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么做好巩固之后还有拓展的文章,怎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的我想是这样,按照二十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刚才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好运用好20年前总书记在浙江的时候亲自谋划推动首创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我们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千万工程”的经验里面全可以找到,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思路和方法全方位运用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各环节和各方面。

具体来讲,结合一个时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工作要求,我想,核心或者关键是不是把握好这三点:

第一,把正出发点。就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一定要明确,这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而不是为别人,更不是为各级干部。所以我们在谋事情、作决策的时候,一定要真正搞清农民的真实需求和诉求是什么,摸清他们的真实意愿和意图是什么,不能自己拍脑袋,搞那种所谓主观主义的“一刀切”,搞那种形式主义的图虚名。有的地方出现盲目建亭台牌坊、打造“盆景”,有的地方可能还搞“人草大战”等等,这些都是不行的。乡村振兴要由农民说了算,由他们来定,我们进行鼓励、发动和引导,做好这个工作就行了。所以总书记在二十大上明确要求,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也是题中的应有之义。

第二,把住关键点。这个关键是什么,就是“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这是总书记前年对农村厕所革命作出的重要批示,现在看对整个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也是完全适用的。

第三,把好落脚点。按以上的目标和原则落下来到底干点什么事?就是总书记在四川等地考察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各地的情况、条件、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列好任务清单,建好项目库,咬准目标,一件一件办下去,办一件成一件。我想这样几年下来,几个五年规划期下来,积小胜为大胜,一定能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谢谢大家。

2024-03-05 12:46:08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唐部长。下面有请第四位部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张玉卓主任。

2024-03-05 12:46:59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玉卓:

大家好。

2024-03-05 12:47:11

主持人 曲卫国:

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2:47:39

经济日报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请问今年国资委将如何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谢谢。

2024-03-05 12:48:05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玉卓:

谢谢你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媒体界的朋友长期以来对国务院国资委和国资国企的关心支持。今天上午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听了以后觉得这个报告是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其中,对国资国企方面安排部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主业,国有企业增加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所有这些最核心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想用三个字来讲中央企业今年准备怎么推进高质量发展,那就是“高”,就是高水平的协同;“质”,就是质的有效提升;“量”,就是量的合理增长。我主要从这三个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先讲“量”。这方面,中央企业去年成绩是不错的,实现了销售收入40万亿,增加值10万亿,利润2.6万亿,都实现了稳定增长。特别是在投资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投资的调节作用,去年中央企业总投资6.2万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9万亿,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这里面投资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去年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全国是3%,我们以比全国高出大约8个百分点的投资增速,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初步统计,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万亿。今年头两个月,形势持续向好,一些重点行业表现好,比如中央企业的社会售电量增长13%,汽车销售量增包養網长15%,水运集装箱的量增长17%,特别是航空、物流运输同比增长了59%。这说明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对做好今年国资国企的工作,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我再从“质”上讲。我们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一方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是提高各方面的效率,提高资本效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我们的导向是,企业一定要建立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理念。我们淡化了对规模的考核,比如说,有些企业过去追求500强排名,但500强实际上是指销售收入“500大”,我们现在要朝着做强做优的方包養向来努力。另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功能。中央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必须在承担国家责任,为老百姓做事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中央明确“三个集中”,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我们的目标是,使得中央企业与“三个集中”相对应的资产,能够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功能。

第三个是“高”。主要是讲协同,高水平的协同。中央企业去年采购量13万亿,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近期,我们启动了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今年将作为一个常态化工作,经常公布一些产业链共融名单,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些好的政策。从国资监管来讲,主要是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新能源汽车,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我们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因为我们注意到,汽车行业全世界都是这样子,燃油车在还很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一开始投入会比较大,如果对它考核当期利润,就不太容易去全速推进,我们出政策就是要破除这个障碍,考核它的技术,考核它的市场占有率,考核它未来的发展。再比如,像人工智能,有数据的共享问题,有数据基础设施共享的问题,有你也建、我也建,建了很多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的问题,现在就是要把这些协同起来,以高水平的协同来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3-05 12:48:19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国资委对推动央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考虑?谢谢。

2024-03-05 13:07:16

张玉卓:

谢谢。刚才在听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我认真读了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段,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讲产业链,第二个讲了产业的提升,特别是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个讲了数字创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新质生产力,讲了这三段。新质生产力这个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我们也在学习领会和实践过程当中。我理解,主要还是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我也想用三个字来讲今后中央企业怎么样发展。

第一个是“源”,技术源头;第二个是“升”,产业升级;第三个是“态”,产业生态,合起来就是“源”“升”“态”。

首先,技术要有来源。应该说,这些年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刚才阴部长跟大家介绍,全国的研发投入去年是3.3万亿,其中中央企业的投入是10660亿,接近全国的1/3,我们的研发投入强度,如果以增加值来计的话,是10.2%,全国是2.64%。所以说,中央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相应的,也有很多标志性成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点到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油轮,讲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技术,这些都出自中央企业。这些是多年布局的结果,未来一定要更加强化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对中央企业来讲,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方面,中央企业做的是比较好的,大量的大科学工程、大的一些成果都出自于中央企业。但是在“立地”,特别是在底层技术、根技术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去年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中央企业投入了600亿,占研发投入比重接近6%,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对于技术源头,中央企业要坚持开放创新,不能关起门来,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央企业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同时也要和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真正把“顶天立地”立起来,这是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第二个,有了技术源头,最主要的是要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中央企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布局是比较多的,现在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这方面有不少标志性成果,我们有100多个智能工厂,近期一些中央企业与华为合作,煤矿井下可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井下采煤工作面上就不需要人了,可以实现本质安全。我们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的行业,很多都是传统产业,通过我们的大模型解决行业的问题、解决企业的问题、解决垂直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一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3%,中央企业统计下来还不错,27%左右,但还需要加大布局,去年的投资增加了32.1%,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最后就是创新生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中央企业要开放。要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资、短期收益,过去有的追求规模,有的追求脱实向虚,挣快钱。现在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我们的劳动者是具有先进水平的劳动者,我们掌握的劳动资料是最先进、最好的劳动资料,包括数据在内,现在中央企业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场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现在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要鼓励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以我们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4-03-05 13:07:40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张主任。媒体朋友们,今天上午的采访活动就到此结束,大会新闻中心将于3月8日上午继续举办“部长通道”,敬请关注,谢谢大家。

2024-03-05 13:08:52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约13.34亿人!我国医保查覓包養價格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题:约13.34亿人!我国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徐鹏航

国家医保局11日发布《2023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

“按应参人数测算,我国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总量规模得到巩固。”国家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副司长朱永峰介绍,从2024年3月底的最新情况看,居民医保参保规模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说明我国参保大盘稳定。

目前,我国正健全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让参保底包養網线更牢靠、参保质量有提升、参保结构更优化。

——参保底线更牢靠。2023年,原承担医保脱贫攻坚任务的25个省份通过医疗救助共资助7308.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支出153.8亿元,人均资助210.5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据监测,2023年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8亿余人次,帮助减轻费用负担1883.5亿元。经“三重制度”报销后,有近一半的困难群众年度住院医疗费用负担在1000元以下。

——参保质量有提升。在2022年剔除包養網省份内重复参保、无效数据近4000万人的基础上,2023年继续剔除跨省重复参保1600万人,考虑“去重”影响后,参保人数在2023年实际净增约400万人,参保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组数据更有说服力:2023年全国门诊和住院结算82.47亿人次,同比增长27%,参保群众就医需求得到保障;2023年有126种药品新纳入目录,其中有57个药品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目录”;2023年跨省直接结算1.3亿人次,更多参保群众便捷享受医保服务。

——参保结构更优化。2023年底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71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63亿人,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增加900万人,参保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3年,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2.4%,进一步保障参保群众的医保待遇享受和定点医疗机构的基金支付。

为有效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医保基金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职工个人账户支出范围扩大,可用于家庭成包養網心得员共同使用包養網價格;另一方面,门诊医药费用纳入基金报销范围后,参保职工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门诊保障待遇。

朱永峰介绍,2023年,3.26亿人次享受职工医保门诊待遇。接下来将推动解决个人账户跨统筹区共济的问题,使参保人进一步从门诊共济改革中受益。

从“兜底”到“提质”再到“优化”,2023年一系列“实打实”的医保举措让参保人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随着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再扩围”、推进12项医保领域“高包養網心得效办成一件事”落地等,2024年更多医保红利值得期待。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生態產覓包養價格物價值完成的形式立異

包養俱樂部

原題目:生態產物價值完成的形式立異

近期,中心有關部分結合印發《生態周遭的狀況導向的開闢(EOD)項目實行導則(試行)》,明白要積極穩妥推動生態周遭的狀況導向的開闢(以下簡稱EOD)形式立異,在依法依規的條件下,應用市場化機制拓寬生態周遭的狀況維護投資渠道,包養網評價推動生態產物價值完成。EOD形式是一種推進生態財產化、財產生態化的立異形式,應用市場化手腕包養網站,將生態周遭的狀況管理與財產開闢一體design、一體實行、一體落地,使生態周遭的狀況管理內部經濟性外部化,為處理生態產物“難懷抱、難典質、難買賣、難變包養網現”作出無益摸索,為完成“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供包養網“我女兒能把他看成是他三生修煉的福包養分,他怎麼敢拒絕?”藍沐哼了一聲,一臉若敢拒絕的神情,看她如何修復他的表情,給實行參考。

EOD形式將實行主體、生態產物、價值完成“那麼,新郎到底是誰?”有人問。等元素無機融會,明白“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充足施展市場在資本設置裝備擺設中的決議性感化。其重要特征表現為“三個聯合”。

一是有用市場和無為當局的聯合。比擬于傳統生態抵償形式,EOD形式下的生態產物,價值完成主體由當局改變為項目結合體,價值懷抱方法由生態體系生孩子總值(GEP)等規范性文件核算改變為運營主體自立協商、自立訂價,價值變現情勢由縱向抵償、橫向抵償、財稅補助等當局付費改變為花費者、受害者買單。

二是無形產物和有形權益的聯合,EOD形式下的生態產物,既包含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林、中草藥、農產物等貨色,也包含安康攝生、康復療養、游玩不雅光、文旅休閑等辦事,還包養網dcard包含排污權、碳排放權、水權等權益。如經由過程流域區域生態周遭的狀況綜合管理,潔凈了空氣、晉陞了水質長期包養、改良了泥土的同時,不只可以或許產出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無機農產物、畜牧產物,供給品德化、特性化、特點化的游玩辦事,還可以經由過程“水質對賭”“綠色碳匯”等包養甜心網方法,讓渡部門排污權、碳排放權等權益包養價格ptt,取得實其實在的收益。

三是現期投進與將來價值的聯合。EOD形式斟酌預期價值的折現。EOD項甜心寶貝包養網目公司經由過程人力、物質、裝備、技巧、資金等生孩子要素投進,深度介入項目標“計劃design—周遭的狀況管理—財產導進—運營運維—產物買賣”,慢慢完成生態產物的“價值發明—價值修復—價值發明—價值增值—價值變現”,使項目和生態慎密綁縛、價值共生,讓現期要素投進在將來取得公道報答。

EOD形式的運作方法是將生態周遭的狀況管理與聯繫關係財產“肥瘦搭配”,讓傑出生包養感情態周遭的狀況增進財產增值成長,使財產成長增量反哺生態周遭的狀況管包養網推薦理。其聯繫關係財產重要為“三型財產”:一是周遭的狀況依靠型財產。好周遭的狀況“催生”好財產,如生態農業、林下經濟、生態游玩、醫療康養、休閑文娛、文明創意等財產。好比,有的處所在推進湖泊項目扶植時,將生態周遭的狀況維護與文明游玩、綠色農業、基質養分土加工、綠色建材等財產協包養網同成長,加速包養水旅融會、包養軟體水農融會、水工融會,完成生態周遭的狀況資本化、財產經濟綠色化。二是周遭的狀況敏感型財產。好周遭的狀況“津潤”好財包養妹產,如財產園區扶植,數字經濟、潔凈醫藥、緊密儀器等財產。又如,有的處所以文明創意、高新技巧、性命安康、金融辦事等運營性支出及區域財務增量支出完成對生態周遭的狀況管理、配套舉措措施扶植類項目標反包養哺。三是周遭的包養狀況再外型財產。綠色財產“重塑”生態體系,如在戈壁、沙漠、荒涼等區域成長光伏、蒔植養殖與加工等。庫布其戈壁管理項目經由過程成長戈壁風景氫儲化一體化項目及古代高效農業項目,將新動力財產、戈壁生態管理以及古代農牧養殖業無機聯合,完成“(光伏)板上發電、板下蒔植、板間養殖、治沙改土、生態重塑、財產綠色轉型”的多重效益。

包養女人後,社會各界高度追蹤關心EOD形式。實行中,因實行主體對政策懂得不透、兼顧策劃缺乏,部門項目年夜而混亂、生拉硬配,呈現了實行基本不完整、項目鴻溝不清楚、周遭的狀況效益不明顯、反哺特征不顯明等短板弱項包養俱樂部。是以,要保持題目導向、“三色”準繩,重點策劃財台灣包養網產聯繫關係度高、實行基本好、小而美的精品項目,讓包養管道EOD形式加倍完美、更有用率、更可連續。

一是保持筑牢“綠色”基底。傑出生態周遭的狀況是最普惠的平易包養故事近生福祉,EOD項目應以周遭的狀況(E)為“動身點”。要重點支撐公益性包養行情強、普惠性高的淨化防治、生態維護、減污降碳協同管理等項目,不歸入僅為河流清淤、水系連通、園林景不雅、邊坡管理等非直接晉陞周遭的狀況東西的品質項目。

二是保持發掘“特點”財產。財產是成長的基礎,EOD項目應以財產成長(D)為“出力點”。要綜合斟酌地域的成長階段、汗青傳承、資本天賦、周遭的狀況承載等差別,因地因時制宜培養和成長新動力、節能環保等計謀性新興財產,游玩康養、風俗文明、地輿標志農產物等周遭的狀況與安康財產,塑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財產競爭上風。

三是保持凝練“金色”經歷。生態周遭的狀況維護和經濟成長是辯包養網VIP證同一、相反相成的,EOD項目應包養價格以周遭的狀況(E)、成長(D)融會為“落腳點”。要加大力度項目標跟蹤研討,對已完成增值反哺的案例,深入剖析項目標計劃design、運營形式、報答機制等,總結構成可復制、可推行的勝利經歷。同時,對正在展開的項目,架起溝通橋梁,為分歧區域包養網流域、分歧天然天賦、分歧實行階段的統一類型EOD項目供給互學合作包養甜心網相互交通的方便包養網平臺。(王宏亮 謝明輝

包養app 包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