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查包養心得中国西海固小山村亮相国际农业盛会_中国网

新华社银川3月8日电(记者刘海)“这次巴黎之行,不仅是一次展示和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交流和心灵碰撞,很高兴能把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面貌和人文风貌呈现给法国人民。”参展归来,宁夏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兴奋地与记者分享喜悦。

焦建鹏(左一)展示龙王坝村民制作的剪纸长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近日,第60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吸引1000多家参展商。中国馆首次亮相博览会,近20家中国参展商集中展示了中国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新气象。

第一次受邀参加法国农业年度盛会,焦建鹏格外珍视。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枸杞、小米、沙棘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以及剪纸、皮影、脸谱等非遗文创产品,装了满满两大箱。短短几天时间,展品就被抢购一空,销售额达40多万元,仍不断有法国消费者向他咨询购买事宜。

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特色农产品和非遗文创产品亮相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焦建鹏带到巴黎的行李中,还有一份凝结着龙王坝人心意的特殊礼物——由当地农民创作的剪纸作品《百子图》。博览会上,他郑重地将其作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礼物赠送给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这幅长8.8米、宽60厘米的巨幅剪纸长卷,由龙王坝村剪纸非遗传承人赵增寿带领村民历时3个月,用红色宣纸剪制、丝绫装裱完成,展示了百名中国孩童玩耍的祥瑞场景,寄托了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如同剪纸长卷一般铺陈在法国人民面前的还有龙王坝村的嬗变故事。

龙王坝村,宁夏西海固一个曾隐没于纵横沟壑中的贫瘠小山村,因村中有龙王庙及围坝而成的水库而得名。村子所在的西吉县,地处昔日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的西海固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一度是宁夏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县。

受益于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相继实施,西吉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11年起,龙王坝村从林下养殖起步,按照“农村变包養網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

这是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的窑洞宾馆(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随着中国精准扶贫的持续深入,村里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植被覆盖面积连年增加,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相继建成的万亩龙马梯田蔬菜公园、千亩油用牡丹基地、窑洞宾馆、乡村科技馆等,助力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如今,龙王坝村已全面改观,并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还入选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种”出风景引来客。2023年,龙包養王坝村接待游客41万余人次,营业额达到1941万元。借助“旅游+康养+培训+研学”的发展模式,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300元增长至2023年的1.55万元。包養

这是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实现从“不适宜人类生存”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型,龙王坝村成为中国广大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吸引了世界瞩目:中法两国媒体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奇妙之旅》已在国内播出,并即将在法国电视台和五大洲法语频道同步播放,向更多观众讲述西海固小山村焕然一新的故事。

“我们呈现给法国人民、世界人民的不只是中国美丽乡村,更是一种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信心。”参展之余,焦建鹏还密集走访法国特色乡村,学习发展经验,邀请荣誉村民成为龙王坝村义务宣传员。

“希望通过这种包養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助推龙王坝成为‘国际村’,吸引更多游客来中国,了解美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发展成就。”焦建鹏说。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头雁”振翅共起飞_查包養app中国网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家庭农场樱桃园正式开园。凌晨5点天还没亮,在通往樱桃园的水泥路上,记者远远就看到园里透射出的明亮灯光。张学智一家在园子包養里忙着采摘樱桃,他们要赶在上午客户到来之前,把200盒樱桃准备好。

“我们家的樱桃是成都地区最早成熟的,而且品质好,现在卖到每斤100元还供不应求。”张学智举着一盒鲜红饱满的樱桃喜笑颜开地说,“村里其他园子的樱桃虽然晚了20来天,但也能卖到40-50元一斤,大家都很包養網开心。”

今年30岁的张学智是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人,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头雁”班学员,2018年创办阿智家庭农场。农场今年被评为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是四川唯一一个入选的示范家庭农场。

阿智家庭农场利用1/5的土地试种新品种、示范新技术、试行新模式,是周边农户学习参观的样板基地。通过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与种植模式,农场成功带动本村及周边600余户村民增收超过千万元,为返乡青年创造近80个就业岗位。

在距离阿智农场仅仅几公里、地处“龙泉山脉10万亩伏季水果生产基地”青白江段核心位置的兴迪家庭农场,记者看到百余亩桃树已包養经开始坐果。

农场主人李兴健告诉记者:“兴迪家庭农场是集品种资源、新型技术、先进装备、创新模式于一体的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我们不仅通过技术提升实现提质增产,还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

去年,兴迪家庭农场与青白江区供销联社联合成立电商公司,从事直播带货及云仓业务。截至目前,已实现农副产品带货收入3000余万元,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的同时,还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实现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林盘项目的宣传引流,多方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张学智、李兴健这样的“头雁”带动下,福洪镇“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促致富”的新农人越来越多。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福洪镇已培育发包養網價格展家庭农场116家,其中阿智家庭农场、阿敏生态家庭农场、卜家弯家庭农场等被评为示范农场。在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下,农家乐、餐饮店、乡村民宿等也发展到48家,提供就业岗位1400余个。

“一直以来,青白江区都特别注重农村高素质人才培育。2023年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包養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1600余人,新增农业职业经理人131人。我们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校地合作,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青白江片区为目标,组建‘首席专家+经营主体+头雁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已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3000余人次。”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西媒查包養網心得:西班牙研发“光子混凝土”减轻热岛效应_中国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西班牙《机密报》29日报道,该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光子混凝土”的新型建筑材料,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报道称包養網價格,相比暴晒下会升温至60至70摄氏度的传统混凝土,新材料并不会变得那么热,包養甚至比环境温度还低几度。

研究人员表示,光子混凝土的不吸热特性,源于其可将热量以红外辐射包養網比較的形式反射回去,反射的辐射波长正好处于“大气窗口”范围内,不会被大气层拦阻,从而可以顺利将热量释放到外太空,避免加剧温室效应。

据报道,该混凝包養網土与普通混凝土材料类似,但最大限度“保留了良性元素”,并使用聚合物“超材料”调整孔隙率,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将成本控制在和普通混凝土相近。研究人员透露,该成果已申请专包養網利,计划今年夏季投入测试,并表示该研究可应用于建筑、街道家具等情景,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问题。(徐永晟)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集聚创新资源 塑造产业优势(查包養經驗经济聚焦)_中国网

核心阅读

依托优质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合力攻坚科研难题;创新产业链合作机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科技人才领域制度集成创新,打造科技人才引育体系……近年来,海南省持续推进机制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海南崖州,距离三亚市区50多公里,过去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

2018年,海南启动建设自由贸易港,作为标志性项目之一的崖州湾科技城开始建设。在近期召开的中国种子大会上,由崖州湾科技城牵头成立的智慧南繁CRO(种业合同研发外包服务模式)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集科研、生产、销售、交流和成果转化等服务资源于一体,是在农业育种领域内的一次机制创新。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集聚各类CRO服务主体50余家。

崖州湾科技城促进优质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正是海南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缩影。依托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支包養持,海南从2021年起全面实施“科技翻身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的思路,持续推进机制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改革管理体制

合力攻坚难题

最近,崖州湾科技城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岳震和同事们收到一个好消息——“经过多次试验,标准样品的基因测序指标已经满足结项要求了!”岳震告诉记者,5年前,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合作后入驻崖州湾科技城,如今取得了第一个收获。

围绕种业、深海两大主题,崖州湾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就像巨大的“磁石”,为科技城吸引了2800多家涉种芯研发、1000多家涉深海生物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在此落户。

“和过去相比,如今对于课题立项、团队组成、经费使用等,我都有决定权。”今年春节假期,崖州湾实验室玉米项目首席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把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基地里。他负责的项目是“尝试以玉米为载体提高蛋白质含量”这一基础性难题。

“越是基础性难题,越需要打破以往的地域、单位限制,组成攻坚团队共同破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包養網、崖州湾实验室副主任杨维才介绍,实验室自建成后便实行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重大课题所需经费、队伍组建等都由首席科学家决策,通过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扫除了以往研究分散、各自为战等障碍。”杨维才说。据统计,目前实验室已有11个以种业为主攻方向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团队。

此外,崖州湾科技城实施“揭榜挂帅”,相关企业出题、科研团队接单、第三方验核时,不只看论文数量和理论数据,还以产业环境下的实际效果为重要参考。

重创新更重保护。崖州湾科技城建立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其中仅农业植物新品种这一项,去年就完成2800件受理审查,包養占全国申请量的1/4。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崖州湾科技城已搭建起4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涉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67亿元。

延伸产业链条

创新合作机制

从文昌市清澜港向北远眺,便能看到矗立在椰林与海洋间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当前,中心的一号发射工位已经竣工,二号发射工位正在建设中。“未来,沿着这条海岸线,我们还将建设更多航天发射工位。”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说。

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上游是火箭制造,中游是火箭发射,下游是卫星运营和数据应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建设补齐了中游环节,如今下游环节的发展也已推开,一批航天企业入驻了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截至目前,在航天城注册的企业已超2600家,其中航天类企业超过500家。

除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海南还持续创新合作机制,推动海口市与博鳌乐城牵手,打破行政区划界包養網限,打造海南自贸港首个“飞地经济”合作示范园区,使项目孵化与落地生产间更紧密地衔接。海口是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地,但缺少关键核心技术与品牌,博鳌乐城是自贸港政策赋能下的新药、新品应用地,双方合作形成了“研发+临床+制造+应用”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去年,海南就生物医药产业举办了11场招商活动,签约3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66亿元。

为强化产业集聚,《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4年本)》日前印发实施,集成了一批在海南适用范围较广、经营主体期盼程度较高的政策。新增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当地发展急需的新能源、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生态环保等领域。同时,为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海南锚定2025年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目标要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成果转化

加强人才引育

2023年5月,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白新鹏作为一项椰子油相关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以技术入股,成为一家企业的股东。“由于成果评估认证过程复杂、完成人权益保障不充分,在这份文件出台前,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车间,过程很麻烦。”白新鹏说。

白新鹏说的“这份文件”,是去年印发的《海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的海南大学明确规定:“科技成果95%的所有权可以赋予成果完成人,完成人只需到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报备后即可进行成果转化。”

“2023年,我们的转化合同额超过近10年的总和。”海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陈海明告诉记者。放眼整个海南,去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3亿元,同比增长超46%。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以项目集聚人才、以机制吸引人才。3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等3项重点人才政策发布,明确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等项目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不低于50%;对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他人实施或作价投资的,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80%的比例用于人员奖励。

如今,海南省科技人才加速聚集,逐步形成研发优势,并加快转化成产业优势。2018年以来,全省共引进人才逾60万人,认定高层次人才5.2万余人次。

“立足资源禀赋,完善政策供给,我们加快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海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中国科学院助力贵州水城脱贫振查包養網兴的“科学之心”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贵州水城位于川滇黔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随之伴生的贫困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图1)。这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达18.9%。作为水城的定点帮扶单位,中国科学院在脱贫攻坚阶段围绕当地生态环境及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推进大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因地制宜帮助水城打造特色产业,助推水城于2020年3月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水城撤县设区,踏上了向乡村振兴的迈进之路。中国科学院继续秉持科学精神,助推水城升级产业、提质增效,让水城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2023年,笔者团队赴水城调研,感受到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帮扶为这里带来的巨大改变。

帮扶之“信”——全局规划振兴“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在水城的科技帮扶,发挥了科学团队作战的整体力量,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布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并进,注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帮助水城制定的每一份发展规划均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城定点科技帮扶工作队队长夏勇牵头指导和协调完成。

在脱贫攻坚阶段,水城在政府、农户和中国科学院等各方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摘帽”标准。乡村振兴时期,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升目标。水城区明确提出诉求,希望中国科学院能够帮助编制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有“求”必“应”

“第一诉求是转型,第二强调升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戚伟是水城区相关规划编制项目负责人;他介绍,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阶段,水城区最关心的,是怎样把产业做得更好,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的机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衔接乡村振兴。

有诉求,就有回应。“水城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有中国科学院帮扶。”戚伟表示,水城区地处六盘水市,因其矿产资源有着明显的工矿时期遗留特色。如果按照资源型城市传统生命周期运行,会对发展前景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戚伟和规划团队成员多次往返于水城和北京,对接政府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基于地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本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基本规包養平台推薦律和区位认知的科学基础,围绕传统产业如何进行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关键领域与新功能培育,征询院士团队和长期在水城帮扶的科研团队意见,从煤炭、新材料、特色农业、文旅、信息产业等领域对整个水城区全门类产业谋篇布局,编制《水城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除了“面”的规划,应水城区委托,戚伟团队还完成了具体“点”的振兴方案。

滥窖田,由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居委会下的几个自然村构成。在乡村振兴政策助推下,希望参加贵州省开展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征集评选。接到委托后,戚伟和团队成员结合当地特点,确定了“农科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原有的红心猕猴桃和玛瑙红樱桃“两红”为主导,建设标准化现代果园,配合发展高质量林下经济和文旅产业,并建设中国科学院产学研基地,进行长期技术培包養網 花園训和科普研学。这套因地制宜同时又不趋同的产业规划最终帮助滥窖田成功入选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滥窖田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帮扶的重要示范点(图2)。农机团队、高科技机械化团队进驻,新的饮水工程落地,农户新建起民宿……一个曾经以“滥”为名不受关注的地区慢慢走上了发展之路。

“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接到一个规划任务。”戚伟介绍,2022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水城区副区长田弋夫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组织规划团队完成了水城产业升级重要方向的《康养水城发展规划》;2023年,他们正在着力进行《水城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科学“绘图”

戚伟的工作并不孤单,在中国科学院帮扶水城的过程中,他一直注重全面、科学的规划指导工作,不负水城之信,勇担扶助之责。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国科学院编制完成了20多万字的《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剖析水城县及各乡镇贫困状况、致贫因素、产业发展瓶颈,提出科技支撑精准扶贫的全方位建议,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中国科学院编制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规划,小城镇和村庄发展与扶贫搬迁城镇化规划,猕猴桃、刺梨、中药材等产业规划,推动水城区“十四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科技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发挥巨大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水城区副区长田弋夫指出,在脱贫攻坚期间,目标靶向性非常明确,需要布局见效较快的产业项目,科技就是效率背后最重要的助推力之一,科技帮扶要围绕脱贫目标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在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以及将来长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科技帮扶要更多考虑循序渐进和夯实基础,不断迈上台阶。

就这样,秉持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信誉与承诺精神,中国科学院为水城的乡村振兴之路规划了整体蓝图。在蓝图指引下,在产业升级发展中,科研人员与水城甘辛共味。

发展之“辛”——“凉都三宝”的蝶变

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是基础。水城属喀斯特地区,自然条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粮食作物种植,以往的传统农作物玉米产业附加值较低。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依据喀斯特地区适生作物特点,从水城传统的“凉都三宝”(猕猴桃、刺梨、茶叶)出发,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提升科技结构,帮助水城升级更具经济包養網 花園与生态价值的“拳头”种植产业。

猕猴桃“升级”

喀斯特地区土壤容易流失,猕猴桃是藤本植物,下雨时雨水会顺着藤蔓流走,不会像在裸露地区一样急速冲刷土壤,且由于猕猴桃是多年生植物,种植起来对土壤的伤害会比单年生作物要小。猕猴桃是水城传统的经济作物。由于以往种植品种单一,适生海拔限于800—1 200米,且修剪栽培技术不足,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出于产业发展和水土保持的双重考虑,中国科学院决定帮助水城升级猕猴桃产业。

2012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带领团队来到水城考察,2013年开始与六盘水市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2—2023年,引进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发集成的科学种植技术,以及自主培育的极耐贮红心猕猴桃品种“东红”。这种品种抗软腐病效果好,风味品质优良,种植区域海拔可上升到1 400米,有些小气候可以到达1 500米,让高海拔地区的农户也能有种植机会,丰富了水城猕猴桃种类,减轻了依靠单一品种的种植风险(图3)。钟彩虹团队用了3年的时间,对水城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做了系统调查,进行识别诊断;通过推广套袋技术,帮助村民最大限度地防治果实成熟期柑橘小实蝇的危害;2013—2023年,在帮助水城发展猕猴桃的10年间推行猕猴桃省力化的“一干两蔓多侧蔓”的羽状整形修剪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果实套袋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

2016年和2017年,水城发生严重冰雹灾害,影响猕猴桃收益,钟彩虹和团队成员开始进行防雹网的推广(图4),并分不同海拔做了3个示范点。2018年初,防雹网建成,实践结果发现,防雹网不仅能防止冰雹砸落果实,还可以阻挡高温对猕猴桃的暴晒伤害。六盘水市把防雹网技术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有近1万亩猕猴桃园都进行了安装。科技的力量让传统的猕猴桃产业焕发出活力,而今,红心猕猴桃已经成为水城农产品的“名片”,不仅在国内驰名,还远销海外,收获广泛赞誉。

钟彩虹并未满足于此。她介绍,自己的团队计划继续针对水城传统猕猴桃品种“红阳”的软腐病问题进行防控技术的研发;同时对高海拔地区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控进行研究;今年还计划在水城实施新的安全肥料方案,从科技层面提高水城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提质增效。“作为一名果树科技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果树来帮助各个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果树产业强,就是为支撑农业发展作了一点贡献。”钟彩虹说。

刺梨“增值”

与猕猴桃一样,刺梨也是喀斯特山地的适生植物。在水城,这种中国独有的水果在过去属于“野生野长”的状态,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种植管理,也没有打通顺畅有效的收获加工渠道。中国科学院包養網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剑和正高级工程师余德顺同为六盘水市的科技特派员,他们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帮扶团队一同在水城为刺梨产业寻找出路。

林剑介绍,刺梨种植地的选择、品种选取、田间管理(包括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等方面都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帮助村镇选定刺梨的生态最适宜区和最好的品种“贵农5号”,通过技术培训,让果农全面掌握刺梨的种植、除草、施肥、剪枝、封顶等关键环节技术,为建成刺梨“千斤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图5)。目前,水城区已经完成5.5万亩刺梨“千斤园”建设,科技引领已初见成效。预计水城区在“十四五”收官阶段,将建成12万亩刺梨“千斤园”,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的目标也有了技术保障。

刺梨本味酸涩,收获后需要进行及时深加工才适于食用。余德顺介绍,2018年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就选派承担过贵州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刺梨专项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团队进行技术帮扶。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后,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研发了刺梨气泡水、刺梨原浆等多款产品,有效提高了刺梨的产业价值。现在,企业打开了和种植刺梨的农户间的通道,在收获季节,每天都有专门的车辆在村里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刺梨鲜果,保证刺梨当天收获、当天加工。

林剑表示,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将瞄准贵州刺梨加工生产企业面对的共性关键技术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同时丰富刺梨加工产品形态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建设高值化、生态化刺梨科技示范园,帮助水城实现刺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茶叶“变身”

与红心猕猴桃和刺梨同属水城“凉都三宝”的茶叶,在发展中也曾遇到过尴尬。茶叶在水城的种植面积有10万多亩,由于土壤中的富硒资源,水城区计划打造高山富硒有机茶,但种植的成茶在检测中并未达到“富硒”的标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邵树勋的到来,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水城区团队的一员,邵树勋在水城首先就土壤的富硒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他和团队成员对水城近万亩茶园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采集了岩石、土壤、茶叶样品200多件。经过科学分析,发现水城区南部园区茶园富硒地质资源、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富硒茶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了种植地点之后,邵树勋和团队开始分析茶叶对硒的吸收转化问题。“虽然水城茶园土壤富硒程度高,但酸化严重,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低,影响了茶叶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邵树勋介绍,发现症结所在后,他们就有针对性地在南部园区茶场开辟了4亩实验茶园,进行土壤酸化改良、富硒茶种植硒生物强化技术试验(图6)。通过试验研究,团队获得了适宜本地茶园酸化土壤的改良技术方案,通过科学调控将酸化土壤调节到适宜茶叶生长的pH 4.5—pH 6.0,降低重金属活性,同时增加土壤中硒的活性,有利于茶叶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富集。

目前,邵树勋和项目组帮助水城区建立了富硒茶示范园区20亩,茶叶长势明显改善,产量提高了10%。他介绍,接下来团队将帮助水城区在2024年建成春茶产值在6 000元/亩以上、夏秋茶产值在4 000元/亩以上的茶叶“万元田”4 000亩,同时开展水城春富硒茶种植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为水城富硒茶产业发展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凉都三宝”的蝶变让水城区的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科研人员又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多新的领域。

开拓之“新”——建设“国家事”的探索

新产业

中国科学院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参与科技帮扶,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正是积极参与建设“国家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于富强是中国科学院对贵州水城区科技帮扶食用菌项目负责人,他见证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在水城的“从无到有”。

由于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阶段,水城就向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提出诉求,希望能够发展这里从来没有过的食用菌产业。带着紧张的心情,于富强和团队集合了各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选址、建菌种场、选择食用菌品种,帮助水城在3年内建成了日生产荷载量50万个菌棒的生产线。于富强和团队还针对市场反馈,为水城设计了“高山冷凉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地区气候优势,打全国市场的季节差,让水城的食用菌“错峰上市”,在经济上取得了更高的效益。目前,水城在食用菌的菌种生产和珍稀菌类生产规模已经位于西南地区前列(图7)。“水城绝大多数农户是没有食用菌种植经验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牵头,我们做支撑,带动了他们发展。”于富强表示。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水城食用菌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做品牌、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他和团队将继续进行科技支撑,巩固现有品种、发展菌种培育,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食用菌产业中的基础科学和底层关键技术研究,因为这是“中国科学院最擅长的、该研究的领域”。

新种子

在乡村振兴“国家事”中,粮食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水城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没有发展稻米种植的条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成员刘贵周为这里带来一颗“新种子”——陆稻。

陆稻,顾名思义,是具有较强陆生适应性的稻子,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选育,在云南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文山等地已经有推广。“水城属于山城,耕地面积较少,但是林地资源较多,我们尝试在果树下套种陆稻,建立林-粮的模式。”刘贵周表示。发展林下陆稻种植,是建设林下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的“双赢”之举。陆稻在水城也是“从无到有”的产业,在栽培上轻简栽培、操作简单,节水、节肥、省力,适用于较为干旱、劳动力并不充足的水城(图8)。刘贵周介绍,从目前的试验田测算,陆稻在水城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70—420千克,未来推广种植,对于90%以上粮食依靠外调的水城,是十分有效的保障,在解决区域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广陆稻的同时,刘贵周及其团队还依托“康养水城”的发展规划,在水城推广中药材种植。之前水城种植的中药材存在品种混杂、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很多中药材品种不在《中国药典》名录之列,无法进入中药材交易体系。刘贵周和团队进驻后,以《中国药典》为基础,从中药材品种选择到栽培技术体系建立均严格把关,使生产出来的中药材原料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目前,水城区的中药材种植以滇黄精和多花黄精为主(图9),农户可以通过种植或加入合作社务工获取收益。

新材料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事”中,新材料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在水城,曾经普通常见的“石头”正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高精尖”的纤维材料。

水城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玄武岩矿石,这种矿石在过去主要加工成碎石用于建筑、铺路等领域,附加值非常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马鹏程研究员团队在加入对水城区的科技帮扶工作后,迅速结合前期已有的研究基础,以玄武岩矿石为原料,通过熔融、拉丝和涂覆浸润剂后制备玄武岩纤维(图10),促进区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目前团队在水城的帮扶项目主要是和本地企业贵州石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开展玄武岩纤维高性能化方面的研究。针对企业使用的浸润剂性能不稳定、成膜性差等不足,研发出新型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可使直径17微米的玄武岩纤维单丝强度由1 260兆帕提升至1 670兆帕(提升32%)、丝束(400根单丝组成)拉伸强度由0.16牛/特克斯提升至0.52牛/特克斯(提升235%)。此外,团队成员多次赴水城进行项目调研,发现水城区域的玄武岩矿石中铁(Fe)、钛(Ti)元素含量较高,难以直接成纤维。因此,团队分别从玄武岩矿石成分均质化、熔融体析晶行为调控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玄武岩矿石在融熔及拉丝过程中组分和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而实现矿石熔融体的均质化、黏度的可控及抑制析晶过程,获得功能型连续玄武岩纤维材料。所得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还具有一定的光敏性质,可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改善复合材料耐紫外线及耐候性能。功能型玄武岩纤维既可以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也可以与树脂复合做成结构件,应用在木塑型材、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甚至可以和其他纤维进行混纺,做成防火服、防刺服等特种服饰。“玄武岩纤维自身是将矿石熔融拉丝,在生产过程中,矿石本身没有任何污染物释放到空气中,即便后期废弃不用,也可以像扔石头一样直接丢弃,在自然界中没有污染危害,非常绿色环保。玄武岩纤维现在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市场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团队成员邢丹博士介绍时说。

新设备

干旱是贵州最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土壤少,绝大多数坡地跑水、跑土、跑肥,贵州多级提水灌溉成本极高,对农业种植影响极大。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彭韬研究员介绍,贵州喀斯特石质和土石质坡地(坡耕地)可以看作为一个布满“筛孔”的石头“筛子”,坡地上的降雨极易通过“筛孔”渗入表层岩溶带,难形成地表径流。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配套以集水面建设工程。但是贵州现有的农业水利设施多数是在坡面上修建的水池,降于地表的雨水在坡面汇水区全部渗入了地下,水池很难接到水。老百姓称这类水池(窖)是“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蓄水作用。因此,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出了利用贵州山区优势基础设施“组组通”和“产业路”配套作为水池集雨面,可有效解决山区水池集雨面不足问题。

山区装配式路-池一体化灌溉蓄水池的建设方案:坡耕地内,沿横坡方向修建路面硬化的机耕路(宽3—4米),路的两侧修建挡水条,按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低成本装配式,蓄水池(窖)修建于道路下方,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集水沟和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机耕道上、下方的坡耕地内,修建路面硬化的人行路,路面中央微凹,以便集水,蓄水池(窖)修建于小路两侧,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新设备”的修建对降水量的利用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当降水较多时,雨水迅速汇集到蓄水池储存起来;而降水较少时,依靠路面为集雨面,增大了地表径流系数,即使很小的降水量也能被收集起来。

据介绍,目前,水城示范区已修建了装配式路-池集雨灌溉池7套,水池蓄水量为700立方米,每年按3次复蓄次数,可集水2100立方米(图11)。灌溉用水有了保障的同时,由于机耕道和作业便道的修建,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农用车可以直接开进田间地头运送农资,村民可以种植樱桃等经济价值较高、耗水量较大的作物,收入相对从前也得到了提高。

新业态

科技在水城生态渔业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创新赋能”“提质增效”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水城科技帮扶生态鱼与工厂化养鱼项目负责人段明介绍说,基于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团队对水城区水库资源进行了合理规划和使用,通过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的示范、带头作用,成功推广了10余座生态渔业水库,同时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打造集“试验研究、水质保障、渔业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渔业,实现“一库一策”“一鱼一码”“一厂多供”(图12)。示范水库生态鱼亩产量达到12千克/亩,不仅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还保障和改善了饮用水的水质,获得生态效益,不仅开创了水城区生态渔业“从0到1”的新局面,也是对“两山”理论的有力实践。

同时,水城区共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养鱼项目中设施渔业的发展,也使得水城区渔业产业更加立体,更加高效。段明表示,智能监测、智能投喂乃至智能决策的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水产养殖效率以及水产品质量,有效改善了名优特水产品在山区养殖难的问题,园区今年养殖的加州鲈预计产量可达30万斤,收益可达500万元以上。此外,节能减排也是智慧型设施渔业的亮点,将会改变传统渔业养殖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真正做到环境友好、环境节约,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渔业产业的发展当中,实现“为产业赋智能,为群众赋才能”的新局面。

从传统种植到新的产业,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集合科技的力量为水城打造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全产业链。水城的农户们是从中受益最多、欢欣最盛的人群。

收获之“欣”——农户们的“收入账”

“大户”的责任感

在蟠龙镇,晏庭银正在朋友圈发布“广告”——今年的红心猕猴桃成熟了!这位种植猕猴桃的大户测算,今年自家产量在2 000—2 500千克之间,每亩的收入大概有3.5万元,“是种玉米的20倍。”

除了收获财富,晏庭银在中国科学院的帮扶下更多收获了科学种植的技术理念,他严格按照技术团队的指导进行修枝、疏果、套袋、施肥,并在自家的果园架设了防雹网。“这几年通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专家的指导,我也学了很多,猕猴桃产量不断提升,品质不断提高。按照科学方法种植,跟别人就不一样。有些果农没按科学办法种,现在果子已经软了,我的果子还在树上很健康,很好。”他介绍,自己的果园里面安装科技帮扶团队的监测设备,武汉植物园可以实时监控到果园里的问题,及时给他打电话指导解决。

晏庭银如今已经是贵州省人大代表,他对自己的责任规划是:“组织老百姓一起,把红心猕猴桃做好、管好,能够卖到好的价钱,能够从技术上面、思想上带动大家,把大家集中起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合作社的新实践

在米箩镇,贵州御琨研成科技有限公司与米箩巴朗社区合作社流转了80多亩果园地种植柠檬橘和沃柑,并接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提供的种子,在果树下套种了陆稻。公司负责人王磊表示,果树间距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套种陆稻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我们开始种下去到现在,只需在果园除草时顺便把陆稻的草除了,别的基本上不用管理,不用像水稻一样去浇水,也不用去施肥,就是收割的时候用点人工成本。”他介绍,果园今年试种30多亩陆稻,收获后按照市场价4元/千克出售,除去人工成本能增收4—5万元,成为水果收益之外的“意外之喜”。

玉舍镇,水城县贵正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亩土地,试种了15万株滇黄精。技术负责人陈爱华介绍,这片种植区每年带动300名以上农户就业。3—10月间,农户分散前来做一些除草、田间管理的工作,每人每天劳务费120元,技术工种150元。而种植滇黄精的收益,每年每亩地大概有6 000元以上。“种苗都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专家提供的,他们还经常来给我们指导栽种和田间管理技术。如果我们遇到技术难题,随时都能通过短信跟老师、专家请教。他们每个月也基本上都要来看一看,我们遇到有一些技术难题,在现场就可以向他们请教。”陈爱华说,“现在我们的滇黄精种植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已经是成功了,下一步我肯定要扩大规模。”

他们的心里话

家住勺米镇营田村的谭刚父母亲都60多岁了,家里2个小孩都在读小学。为了不让父母和孩子“留守”,谭刚放弃了外出打工,选择留在村里种植刺梨。他今年承包了40多亩刺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刺梨成熟品相优良,果大色亮。据他计算,今年自家的刺梨收获16 000千克左右,按照6元/千克的保护收购价,可以有近10万元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近似。他计划明年多承包一些刺梨树,就近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水城野钟乡响石村种植户朱运云从2017年开始种植羊肚菌,之前由于技术不足,经常亏损。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的机遇下,得到了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习的机会。“羊肚菌种植是一个高风险的事儿,如果技术掌握不好的话会亏本,这些技术是于富强老师他们一直在支持我的。”学成之后,朱运云在栽培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同时还可以付租金从企业租借养菌棚、付费加工菌棒,节约了很多成本。许多农户也开始跟着她一起种植羊肚菌,“我开始种,农户就会来围观,觉得这个东西能赚钱了,他们就马上开始。”朱运云介绍,自己今年种了200亩左右的羊肚菌,利润有150万元。“你喜欢这个东西才会去研究。我今年想,如果可以的话,除了种羊肚菌,其他高端的食用菌也想种一点。”她自信地说。

手记:科学之“心”——让群众受益助地区发展

当笔者走进王磊的陆稻套种果园和陈爱华的滇黄精试种田后,下意识低头看了一下手机记录:不到1万步,消耗近500千卡能量。原因无他:走到这两处地方,需要爬过倾斜度和长度都颇为可观的山坡,蜿蜒穿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在没有路的地方踏过草丛和植物根茎时注意不要崴脚。在笔者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到达目的地后,轻捷走在前方的刘贵周回头很自然地说:“这是我们最好走的两个试验点啦。”

这样自然的表情,在跨过刺梨扎人枝条的余德顺脸上、在弯腰穿行于猕猴桃果园的钟彩虹脸上、在谈起“我理解农民为什么会谨慎”的于富强脸上……在接触到的每一位科技帮扶水城区团队成员的脸上,我们都看到过。

他们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科学家“一尘不染”的形象。在水城堪称艰苦的自然条件中,他们理解农户们的困境,他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去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和这片大地连成了一体。

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业务主管、现任水城区院坝村第一书记的林彬说,参加科技帮扶最大的感受是,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从以前对文件的理解到现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纸面上”的政策要如何在乡村落实、如何去执行,农民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水城之变,得益于政策指引,得益于农户奋进,也得益于科技助推。在这片山水间,每一位科技帮扶者都在书写属于中国的脱贫奇迹。每一位科研人员也都在继续规划水城更为灿烂的振兴未来。

这也许就是科学之“心”。

(作者:王虔、王振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杨柳春、文彦杰、武一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夏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通信作者:杨柳春;《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攻坚“硬科技” 共建“智造极”查包養心得——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_中国网

新年伊始,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一片火热,只不过忙碌的是聪明、高效的机器人员工,它们将来自温州的轴承、衢州的伺服电机、苏州的谐波减速机精准集成,每12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机器人。这样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已累计下线3000多台,产业链韧性和效率显著提升。

这是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的机器人展品(2023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关注科技创新攻坚突破,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倾情擘画的重大战略。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共同体活力奔涌,蕴藏着中国经济最广阔最深沉的力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一条科创走廊,共建“智造”增长极

近日,在G60星链“链主”企业格思航天的卫星数字工厂,集结了G60科创走廊上多地技术攻关和零部件供应的创新商业卫星下线。不久的将来,这些卫星将奔赴太空,在璀璨包養星海标注长三角智造的“G60星链”。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地,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夯实“智造经济”主阵地,成为“创新廊道”新标杆。

“2004万元,成交!”智新浩正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高管金柳回忆起首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的场景,至今仍感激动。2019年,智新浩正以全场最高价拿下了“利用新型人内胚层干细胞在体外规模化制备功能性胰岛组织”的技术授权,进而成为糖尿病创新治疗赛道的领跑者。目前,智新浩正在上海投资6500万元建造的再生医学中心已启用,将为糖尿病、肝病等疾病提供创新疗法,并为再生医学技术的产业化提供创新平台。

从企业一家家去“敲门”,到九城市主动打通壁垒给企业“开门”,科创要素和资源正在G60科创走廊自由奔涌。从首届的1.04亿元到第五届的109.68亿元,五年增长百倍的科技成果拍卖成交额,正是长三角科创活力和产业热力的直观呈现。

“含新量”孕育“含金量”。一大批重大科创成果持续涌现: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G60科创走廊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1/6,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五年增长163.4%,占全国1/9。

这是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外景(2020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发

高效能提升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以来,高新技包養網心得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到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5%,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超20%。

“从地理空间‘聚集’,到研发创新‘协同’,再到发展壮大‘裂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聚焦‘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从1到100’的全产业链创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韧性不断提升,努力成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一张创新榜单,闯出制度“试验田”

打开“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一系列已经“揭榜成功”的联合攻关需求映入眼帘,领域涵盖合成生物学、复杂工业场景机器人系统等众多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产业。

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对长三角多个产业链协同发展进行全面梳理(2024年1月10日摄)。新华社发

2022年8月,科技部与长三角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紧密互动,企业出题,共同发榜、共同揭榜、共同支持、共同管理,实现任务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三位一体”。

“创新需求从企业来、解决方案由企业选、何时实施由企业定,政府搭好平台,创造合适合规流程,保障企业找到真正有实力的揭榜者,确保政府资金用到‘真需求’上。”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刘晋元说。如今,三省一市累计发布“企业出题”的48项重点揭榜任务,全国揭榜单位数量超过380家,其中长三角占比85%,揭榜任务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

上海一家传感器企业在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上发布了一项国际前沿的技术需求,很快就有6家企业来“揭榜”,最终确定了浙江嘉兴、江苏苏州的两家企业来攻关。“我们琢磨了好几年,得到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支持后,已于2023年合作完成芯片设计和工艺验证并流片,有望掌握关键技术。”这家上海传感器企业的产业合作总监说。

最新发布的《2023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长三角六项,在全国占比超半数。

一个共享平台,共育生态“活力源”

把4万多套、价值超522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这是长三角科技部门共同完成、持续推进的“联姻”。从零开始,摸清家底、绘制协同创新资源的“分布图”,如今企业、科研人员只需一键下单,就能实现跨区域服务可共享、仪器可互用。

既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包養網同的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正持续深化。截至目前,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各类服务机构3000余家;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先行先试,2021年启动以来,累计申领企业超3000家,申领额超2亿元,兑付金额超6700万元。

这是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展台(2023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深厚的科研创新土壤,注入开放高效、充满生机的活力之泉,孕育出郁郁葱包養葱的创新生态“热带雨林”。数据显示,如今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9.5%,区域R&D投入占全国比重包養網30.5%,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位于江苏的研究所引进上海人才团队完成原型产品开发,在上海孵化企业并进行产品量产,获得安徽的资本投资,未来还将在长三角其他地区产业放大……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经常提及的由长三角国创中心支持孵化的安泊智汇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是长三角区域科创和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另外,针对引领性、颠覆性的“硬科技”,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拨投结合”方式,使用财政资金前期投入支持,加速技术成熟并走向市场。截至2023年12月,长三角国创中心已在长三角区域组织实施了97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其中长三角国创中心和地方园区投入26亿元左右。

“一体化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一体化整合长三角科创资源、一体化征集重大技术需求、一体化组织协同攻关。谁出题、谁出钱,谁接题、谁用钱,打破科研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地域局限,不断丰富科创共同体建设,让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区域畅通流动。”刘庆说。

一组车身焊接机器人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进行作业演示(2023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协同创新生态的不断深化,让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在长三角攻坚落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与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单位,携手解锁首份小鼠脑“交通地图”;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一起,共同发现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新机制。

科研共创、产业共兴、要素共享、人才共育……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生态图景徐徐展开,生机盎然。

文字记者:王永前、姚玉洁、周琳、龚雯

视频记者:王洪流、姚玉洁、孙青、龚雯

海报设计:姜子涵

编辑:储兴华、宋为伟、程昊、郭洁宇

统筹:王洁、方思贤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春光正好,音乐之花于查包養網站比較乡野绽放_中国网

【一线讲述】

编者按: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音乐在涵养人文底蕴、挖掘文化特色、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也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本期光明视野为大家讲述各地乡村结合自身特色为农民群众搭建舞台的故事,并邀请专家探讨如何将音乐活动办得有声有色,进一步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看,音乐为古老村庄打开一扇窗

讲述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苗人三蛮”乐队成员 龙岩华

如果你这时候到湘西,经过乌巢河大桥,穿过冒着嫩茬的稻田,爬过古老的小石桥,就能找到我们的音乐基地,它就在腊尔山镇骆驼村的一栋村居里。

我们乐队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苗寨人,我以前是屠夫,“石头”石吉昌是水电工、“阿坤”龙和坤与“五子”吴金伍也都有自己的职业,我们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而相识。

原本,我们想去西藏的旷野里“流浪”。好巧不巧,有一天,我们爬上了凤凰县的最高点红石林,家乡大山苍茫的景色震撼了我们,我们心中猛地跳出一个新想法:来这里搞一场新乐队的直播。

趁着夜色,我们把设备搬到山上。一切就绪,红日刚好从山的一角喷薄而出,我们以此为背景直播,没想到,原本只有3000个粉丝的直播间,瞬间涌入好几万人,我们的抖音号一天之内涨了3万多粉丝。

那之后,我们注册了“苗人三蛮”抖音账号,决定留在家乡,低头耕种,抬头唱歌,当一个音乐包養守村人,用家乡的独特文化唱自己的故事。

我们租下原本荒废的老宅,白天一起在院子里创作、拍视频,晚上围着火塘直播。

音乐直播,对于村民而言,是件新奇事。一开始,我们背着吉他出去直播,村民还以为我们是去钓鱼。那时,常有村民躲在直播室外观察我们在干什么,甚至觉得我们很“疯”。

农忙时,我们会回田里耕种,累了就往田埂上一坐,迎着田野的风和万物生灵的声响唱起歌来;雨季时,我们站在车的顶棚,在雨气氤氲的群山深处,唱起原创的《喊山》。我们写生活、唱生活,怀着对土地文化的热忱,我们把苗语、苗族习俗融入流行歌曲,创作出《甩粑粑》《阿妈》《阿三赶场记》等10多首原创歌曲。

去年年底,我们收到邀请,办一场属于腊尔山老百姓自己的新年晚会。我们琢磨出许多点子,还向乡亲们征集节目,乡亲都想出个镜、露个脸。前前后后一起筹备了2个多月,1月20日,在农历腊包養行情月初十这天,我们腊尔山人自己的“村晚”开场了。

开场曲目《甩粑粑》是我们根据苗族接亲习俗改编的歌曲。当时,我们真的在现场甩起了糍粑。演出中,村中的老人披上用旧被单改成的披风表演舞狮,苗族妹儿盛装秀的道具是簸箕、锄头和箩筐,大家一起上演了一出地地道道的“农民村晚”。结束时,整场活动的线上观看人次超过了780万。

流淌的乌巢河、清澈的天空、峭拔的山石、质朴的村民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等,都展现在我们的音乐中。音乐在湘西农村与城市之间打开了一个窗口。今年,我们准备继续推出原创音乐专辑,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美丽的家乡。

听,村歌赛里的嘹亮乡音

讲述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村民 吴家佳

我家里很多长辈都是本地有名的歌师,从小我耳濡目染,听着父辈们的演唱长大。

侗族大歌以前全靠口耳相传。长辈就是老师,教我们学念歌词、理解歌词、配合旋律等。老师还会进行声部考核,确定每个人的声部,大家在歌队中一起磨合、训练。训练中没有现代乐器的伴奏,就是释放自己原本的声音,最终形成无指挥、无伴奏,浑然天成的音乐。

近几年,贵州有了村超“村BA”这样的文旅名片,黔东南也被更多人知晓、喜爱,我们都非常骄傲。我想,作为世界级非遗,在美丽的传统村落中传唱的侗族大歌也非常值得挖掘传承。

《蝉之歌》是侗族大歌中的经典曲目,之前侗族也有一个名叫“蝉之歌”的歌唱组合,参加过央视青歌赛,小有名气。于是我们这些侗族大歌的传唱者萌生了重组“蝉之歌”组合的想法。在黔东南州政府的支持下,一帮热爱侗族大歌、热爱民族文化的守艺人正式成立了“蝉之歌村歌团”。

以歌抒情是我们这里的传统,也流传着对歌、百村唱歌比赛等诸多活动形式。于是大家集思广益,想以“蝉之歌村歌团”作为发起人举办村歌比赛。政府对这一活动很重视,帮助我们举办了“侗族大歌肇兴侗寨邀请赛”,比赛还设置了奖金、农产品等奖品。

我们结合每年都有的百村歌唱比赛的传统方式,号召村民自发参与、自愿报名。但为了提高比赛水平,我们设置了门槛,从歌队的演唱实力、节目形式、口号设计等方面进行选拔,优中选优,最终确定参赛名单。我们还设置了啦啦队表演,用分贝仪显示观众加油声量,作为歌队的人气加分。同时,组织大众评审团,邀请现场观众对歌,让所有人都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大家参加村歌队的积极性很高,比赛中,每支队伍都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还带着鸡、鸭、白菜上台,观众看着非常开心。不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这种快乐都是很纯粹的。

我们侗族人自古热爱唱歌。饭养身,歌养心,广袤的田间就是我们的舞台,歌声也始终与这片土地连在一起。然而,现在会唱侗歌的人越来越少,比如我家,我们这一辈只有我一个人会唱侗歌了。我很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舞台能圆村民们的“明星梦”,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形式到村歌比赛中交流,在交流中迸发新的活力,更希望侗族音乐从这片田野中走向更遥远的地方。

唱,从学校走到世界大舞台

讲述人: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学校学生 王茹涵

虽然我今年只上小学五年级,但我登台表演的经验算起来有快十年了。我三岁时,村里举办晚会,让我表演一首黎语歌曲《放牛谣》。爸爸妈妈教了我几天,我就学会了,演出很成功。之后,爸爸妈妈经常教我唱山歌,我从此爱上了唱歌。

包養行情年级时,五指山市在学校设立了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请到了刘旻老师和杨纯老师担任我们的艺术总监和声乐指导,我主动报名参加。那时,大家都很害羞,学校里只有几个人参与选拔。后来,老师又到每个班里选了一些同学。他们让我们唱一首歌,考察音乐基础,再根据我们的特长组成高声部和低声部。

虽然我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小歌手,但进入合唱团之后,才知道之前唱歌的发声方法不对,很伤嗓子。老师从最基础的发声和发音开始教我们,从低音到高音,再到唱一首完整的歌、分声部合唱。除了乐理知识,还讲歌曲背后的文化故事给我们听。

每天一放学,我们就马上去唱歌,周末也排练。一年过去,我学会了好多歌,不仅有黎族山歌,还有英文歌,我还成了合唱团的主唱之一呢。一开始参加合唱团的人很少,现在全校同学都想参加,我们的音乐课也越来越有意思。这几年,我们经常到海口、三亚演出,这些包養经历很好玩,我胆子也变得更大了。以前的我有点害羞,现在的我更爱交朋友,也很期待去探寻更大的世界。

去年,我们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活动中演唱了海南经典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刘旻老师做了歌曲改编,我们连续排练了好几个月。因为观众席上坐着的是世界各国的来宾,在表演的时候我很紧张,我们都想把这首歌表包養網演到最好。还好演出后,大家的掌声很响亮。我发现,只要努力,什么事都不会难倒我们。

为了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最近我们录制了歌曲《把五指山唱给法兰西》,送给远在法国的朋友们。以前,我只在地图上见过法国,这是我第一次学法语,很新奇。虽然小学毕业后,我可能就不会继续参加合唱团了,但唱歌已经成为我的爱好,也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愿,我们既是传唱者也是传播者

讲述人:浙江省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村民 卓姣英

每年,我都要去学校公益表演西路乱弹,差不多6次。总有人问我,这么大年纪了,参加这样的活动累不累。哪里会累,表演西路乱弹可是我儿时的梦想。

小时候,放学后割完猪草,小伙伴们聚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地唱《燕子燕》:“撑船客人相我捞捞起,走过走转伢里来呷茶……”没有专业的场地和老师指导,你教我一句唱词,我教你一个手势,直到爸妈到饭点催我们回家。

长大了,朋友们只有到过年时,才能团聚在一起唱西路乱弹。有一年,村里举办文艺晚会,那是我第一次上台表演。村部那块不大的空地,是我人生中收获的第一块舞台。

这几年,我们东和乡村村都有了文化礼堂,而且提出将西路乱弹艺术团重组,我便第一时间报名。乡里还邀请了西路乱弹的泰斗蒋桂凤、陈祖明为我们讲课。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我的唱功和手势都有了很大提升。我们几个小伙伴一商量,成立了“开心小女人”戏曲队。这三年来,我们经常参与送戏下乡。在乡里的小学上课时,孩子们都很兴奋。我想,一颗颗传承非遗文化的小种子,也在这一刻悄悄地种进了他们的心里吧。

今年,村里举办村晚,我便第一时间报名了,表演当天文化礼堂座无虚席。有1000多名观众观看了我的表演。谢幕后,有年轻人对我说:“以前我只知道西路乱弹是我们地方上的戏曲,但很少听到。今天看阿姐的表演,感觉特别亲切,回去我也会多多了解,多找些乱弹来听。”我突然觉得,一段戏曲是一段历史记录,一次传唱是一次故事传播,即使像我们这样的普通爱好者,也可以成为戏曲传唱者,做戏曲文化的传播者。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龙军、赵嘉伟、王晓樱、陈怡、吕慎、陆健光明日报通讯员吴宜芝、方成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中国科学院助力贵州水城脱贫振兴的查包養經驗“科学之心”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贵州水城位于川滇黔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随之伴生的贫困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图1)。这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达18.9%。作为水城的定点帮扶单位,中国科学院在脱贫攻坚阶段围绕当地生态环境及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推进大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因地制宜帮助水城打造特色产业,助推水城于2020年3月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水城撤县设区,踏上了向乡村振兴的迈进之路。中国科学院继续秉持科学精神,助推水城升级产业、提质增效,让水城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2023年,笔者团队赴水城调研,感受到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帮扶为这里带来的巨大改变。

帮扶之“信”——全局规划振兴“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在水城的科技帮扶,发挥了科学团队作战的整体力量,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布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并进,注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帮助水城制定的每一份发展规划均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城定点科技帮扶工作队队长夏勇牵头指导和协调完成。

在脱贫攻坚阶段,水城在政府、农户和中国科学院等各方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摘帽”标准。乡村振兴时期,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升目标。水城区明确提出诉求,希望中国科学院能够帮助编制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有“求”必“应”

“第一诉求是转型,第二强调升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戚伟是水城区相关规划编制项目负责人;他介绍,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阶段,水城区最关心的,是怎样把产业做得更好,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的机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衔接乡村振兴。

有诉求,就有回应。“水城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有中国科学院帮扶。”戚伟表示,水城区地处六盘水市,因其矿产资源有着明显的工矿时期遗留特色。如果按照资源型城市传统生命周期运行,会对发展前景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戚伟和规划团队成员多次往返于水城和北京,对接政府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基于地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本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基本规律和区位认知的科学基础,围绕传统产业如何进行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关键领域与新功能培育,征询院士团队和长期在水城帮扶的科研团队意见,从煤炭、新材料、特色农业、文旅、信息产业等领域对整个水城区全门类产业谋篇布局,编制《水城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除了“面”的规划,应水城区委托,戚伟团队还完成了具体“点”的振兴方案。

滥窖田,由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居委会下的几个自然村构成。在乡村振兴政策助推下,希望参加贵州省开展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征集评选。接到委托后,戚伟和团队成员结合当地特点,确定了“农科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原有的红心猕猴桃和玛瑙红樱桃“两红”为主导,建设标准化现代果园,配合发展高质量林下经济和文旅产业,并建设中国科学院产学研基地,进行长期技术培训和科普研学。这套因地制宜同时又不趋同的产业规划最终帮助滥窖田成功入选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滥窖田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帮扶的重要示范点(图2)。农机团队、高科技机械化团队进驻,新的饮水工程落地,农户新建起民宿……一个曾经以“滥”为名不受关注的地区慢慢走上了发展之路。

“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接到一个规划任务。”戚伟介绍,2022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水城区副区长田弋夫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组织规划团队完成了水城产业升级重要方向的《康养水城发展规划》;2023年,他们正在着力进行《水城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科学“绘图”

戚伟的工作并不孤单,在中国科学院帮扶水城的过程中,他一直注重全面、科学的规划指导工作,不负水城之信,勇担扶助之责。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国科学院编制完成了20多万字的《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剖析水城县及各乡镇贫困状况、致贫因素、产业发展瓶颈,提出科技支撑精准扶贫的全方位建议,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中国科学院编制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规划,小城镇和村庄发展与扶贫搬迁城镇化规划,猕猴桃、刺梨、中药材等产业规划,推动水城区“十四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科技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发挥巨大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水城区副区长田弋夫指出,在脱贫攻坚期间,目标靶向性非常明确,需要布局见效较快的产业项目,科技就是效率背后最重要的助推力之一,科技帮扶要围绕脱贫目标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在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包養網以及将来长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科技帮扶要更多考虑循序渐进和夯实基础,不断迈上台阶。

就这样,秉持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信誉与承诺精神,中国科学院为水城的乡村振兴之路规划了整体蓝图。在蓝图指引下,在产业升级发展中,科研人员与水城甘辛共味。

发展之“辛”——“凉都三宝”的蝶变

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是基础。水城属喀斯特地区,自然条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粮食作物种植,以往的传统农作物玉米产业附加值较低。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依据喀斯特地区适生作物特点,从水城传统的“凉都三宝”(猕猴桃、刺梨、茶叶)出发,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提升科技结构,帮助水城升级更具经济与生态价值的“拳头”种植产业。

猕猴桃“升级”

喀斯特地区土壤容易流失,猕猴桃是藤本植物,下雨时雨水会顺着藤蔓流走,不会像在裸露地区一样急速冲刷土壤,且由于猕猴桃是多年生植物,种植起来对土壤的伤害会比单年生作物要小。猕猴桃是水城传统的经济作物。由于以往种植品种单一,适生海拔限于800—1 200米,且修剪栽培技术不足,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出于产业发展和水土保持的双重考虑,中国科学院决定帮助水城升级猕猴桃产业。

2012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带领团队来到水城考察,2013年开始与六盘水市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2—2023年,引进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发集成的科学种植技术,以及自主培育的极耐贮红心猕猴桃品种“东红”。这种品种抗软腐病效果好,风味品质优良,种植区域海拔可上升到1 400米,有些小气候可以到达1 500米,让高海拔地区的农户也能有种植机会,丰富了水城猕猴桃种类,减轻了依靠单一品种的种植风险(图3)。钟彩虹团队用了3年的时间,对水城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做了系统调查,进行识别诊断;通过推广套袋技术,帮助村民最大限度地防治果实成熟期柑橘小实蝇的危害;2013—2023年,在帮助水城发展猕猴桃的10年间推行猕猴桃省力化的“一干两蔓多侧蔓”的羽状整形修剪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果实套袋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

2016年和2017年,水城发生严重冰雹灾害,影响猕猴桃收益,钟彩虹和团队成员开始进行防雹网的推广(图4),并分不同海拔做了3个示范点。2018年初,防雹网建成,实践结果发现,防雹网不仅能防止冰雹砸落果实,还可以阻挡高温对猕猴桃的暴晒伤害。六盘水市把防雹网技术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有近1万亩猕猴桃园都进行了安装。科技的力量让传统的猕猴桃产业焕发出活力,而今,红心猕猴桃已经成为水城农产品的“名片”,不仅在国内驰名,还远销海外,收获广泛赞誉。

钟彩虹并未满足于此。她介绍,自己的团队计划继续针对水城传统猕猴桃品种“红阳”的软腐病问题进行防控技术的研发;同时对高海拔地区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控进行研究;今年还计划在水城实施新的安全肥料方案,从科技层面提高水城猕猴桃的产量和品包養網價格质,提质增效。“作为一名果树科技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果树来帮助各个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果树产业强,就是为支撑农业发展作了一点贡献。”钟彩虹说。

刺梨“增值”

与猕猴桃一样,刺梨也是喀斯特山地的适生植物。在水城,这种中国独有的水果在过去属于“野生野长”的状态,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种植管理,也没有打通顺畅有效的收获加工渠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剑和正高级工程师余德顺同为六盘水市的科技特派员,他们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帮扶团队一同在水城为刺梨产业寻找出路。

林剑介绍,刺梨种植地的选择、品种选取、田间管理(包括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等方面都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帮助村镇选定刺梨的生态最适宜区和最好的品种“贵农5号”,通过技术培训,让果农全面掌握刺梨的种植、除草、施肥、剪枝、封顶等关键环节技术,为建成刺梨“千斤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图5)。目前,水城区已经完成5.5万亩刺梨“千斤园”建设,科技引领已初见成效。预计水城区在“十四五”收官阶段,将建成12万亩刺梨“千斤园”,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的目标也有了技术保障。

刺梨本味酸涩,收获后需要进行及时深加工才适于食用。余德顺介绍,2018年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就选派承担过贵州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刺梨专项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团队进行技术帮扶。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后,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研发了刺梨气泡水、刺梨原浆等多款产品,有效提高了刺梨的产业价值。现在,企业打开了和种植刺梨的农户间的通道,在收获季节,每天都有专门的车辆在村里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刺梨鲜果,保证刺梨当天收获、当天加工。

林剑表示,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将瞄准贵州刺梨加工生产企业面对的共性关键技术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同时丰富刺梨加工产品形态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建设高值化、生态化刺梨科技示范园,帮助水城实现刺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茶叶“变身”

与红心猕猴桃和刺梨同属水城“凉都三宝”的茶叶,在发展中也曾遇到过尴尬。茶叶在水城的种植面积有10万多亩,由于土壤中的富硒资源,水城区计划打造高山富硒有机茶,但种植的成茶在检测中并未达到“富硒”的标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邵树勋的到来,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水城区团队的一员,邵树勋在水城首先就土壤的富硒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他和团队成员对水城近万亩茶园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采集了岩石、土壤、茶叶样品200多件。经过科学分析,发现水城区南部园区茶园富硒地质资源、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富硒茶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了种植地点之后,邵树勋和团队开始分析茶叶对硒的吸收转化问题。“虽然水城茶园土壤富硒程度高,但酸化严重,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低,影响了茶叶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邵树勋介绍,发现症结所在后,他们就有针对性地在南部园区茶场开辟了4亩实验茶园,进行土壤酸化改良、富硒茶种植硒生物强化技术试验(图6)。通过试验研究,团队获得了适宜本地茶园酸化土壤的改良技术方案,通过科学调控将酸化土壤调节到适宜茶叶生长的pH 4.5—pH 6.0,降低重金属活性,同时增加土壤中硒的活性,有利于茶叶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富集。

目前,邵树勋和项目组帮助水城区建立了富硒茶示范园区20亩,茶叶长势明显改善,产量提包養網高了10%。他介绍,接下来团队将帮助水城区在2024年建成春茶产值在6 000元/亩以上、夏秋茶产值在4 000元/亩以上的茶叶“万元田”4 000亩,同时开展水城春富硒茶种植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为水城富硒茶产业发展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凉都三宝”的蝶变让水城区的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科研人员又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多新的领域。

开拓之“新”——建设“国家事”的探索

新产业

中国科学院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参与科技帮扶,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正是积极参与建设“国家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于富强是中国科学院对贵州水城区科技帮扶食用菌项目负责人,他见证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在水城的“从无到有”。

由于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阶段,水城就向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提出诉求,希望能够发展这里从来没有过的食用菌产业。带着紧张的心情,于富强和团队集合了各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选址、建菌种场、选择食用菌品种,帮助水城在3年内建成了日生产荷载量50万个菌棒的生产线。于富强和团队还针对市场反馈,为水城设计了“高山冷凉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地区气候优势,打全国市场的季节差,让水城的食用菌“错峰上市”,在经济上取得了更高的效益。目前,水城在食用菌的菌种生产和珍稀菌类生产规模已经位于西南地区前列(图7)。“水城绝大多数农户是没有食用菌种植经验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牵头,我们做支撑,带动了他们发展。”于富强表示。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水城食用菌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做品牌、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他和团队将继续进行科技支撑,巩固现有品种、发展菌种培育,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食用菌产业中的基础科学和底层关键技术研究,因为这是“中国科学院最擅长的、该研究的领域”。

新种子

在乡村振兴“国家事”中,粮食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水城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没有发展稻米种植的条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成员刘贵周为这里带来一颗“新种子”——陆稻。

陆稻,顾名思义,是具有较强陆生适应性的稻子,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选育,在云南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文山等地已经有推广。“水城属于山城,耕地面积较少,但是林地资源较多,我们尝试在果树下套种陆稻,建立林-粮的模式。”刘贵周表示。发展林下陆稻种植,是建设林下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的“双赢”之举。陆稻在水城也是“从无到有”的产业,在栽培上轻简栽培、操作简单,节水、节肥、省力,适用于较为干旱、劳动力并不充足的水城(图8)。刘贵周介绍,从目前的试验田测算,陆稻在水城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70—420千克,未来推广种植,对于90%以上粮食依靠外调的水城,是十分有效的保障,在解决区域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广陆稻的同时,刘贵周及其团队还依托“康养水城”的发展规划,在水城推广中药材种植。之前水城种植的中药材存在品种混杂、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很多中药材品种不在《中国药典》名录之列,无法进入中药材交易体系。刘贵周和团队进驻后,以《中国药典》为基础,从中药材品种选择到栽培技术体系建立均严格把关,使生产出来的中药材原料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目前,水城区的中药材种植以滇黄精和多花黄精为主(图9),农户可以通过种植或加入合作社务工获取收益。

新材料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事”中,新材料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在水城,曾经普通常见的“石头”正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高精尖”的纤维材料。

水城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玄武岩矿石,这种矿石在过去主要加工成碎石用于建筑、铺路等领域,附加值非常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马鹏程研究员团队在加入对水城区的科技帮扶工作后,迅速结合前期已有的研究基础,以玄武岩矿石为原料,通过熔融、拉丝和涂覆浸润剂后制备玄武岩纤维(图10),促进区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目前团队在水城的帮扶项目主要是和本地企业贵州石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开展玄武岩纤维高性能化方面的研究。针对企业使用的浸润剂性能不稳定、成膜性差等不足,研发出新型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可使直径17微米的玄武岩纤维单丝强度由1 260兆帕提升至1 670兆帕(提升32%)、丝束(400根单丝组成)拉伸强度由0.16牛/特克斯提升至0.52牛/特克斯(提升235%)。此外,团队成员多次赴水城进行项目调研,发现水城区域的玄武岩矿石中铁(Fe)、钛(Ti)元素含量较高,难以直接成纤维。因此,团队分别从玄武岩矿石成分均质化、熔融体析晶行为调控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玄武岩矿石在融熔及拉丝过程中组分和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而实现矿石熔融体的均质化、黏度的可控及抑制析晶过程,获得功能型连续玄武岩纤维材料。所得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还具有一定的光敏性质,可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改善复合材料耐紫外线及耐候性能。功能型玄武岩纤维既可以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也可以与树脂复合做成结构件,应用在木塑型材、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甚至可以和其他纤维进行混纺,做成防火服、防刺服等特种服饰。“玄武岩纤维自身是将矿石熔融拉丝,在生产过程中,矿石本身没有任何污染物释放到空气中,即便后期废弃不用,也可以像扔石头一样直接丢弃,在自然界中没有污染危害,非常绿色环保。玄武岩纤维现在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市场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团队成员邢丹博士介绍时说。

新设备

干旱是贵州最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土壤少,绝大多数坡地跑水、跑土、跑肥,贵州多级提水灌溉成本极高,对农业种植影响极大。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彭韬研究员介绍,贵州喀斯特石质和土石质坡地(坡耕地)可以看作为一个布满“筛孔”的石头“筛子”,坡地上的降雨极易通过“筛孔”渗入表层岩溶带,难形成地表径流。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配套以集水面建设工程。但是贵州现有的农业水利设施多数是在坡面上修建的水池,降于地表的雨水在坡面汇水区全部渗入了地下,水池很难接到水。老百姓称这类水池(窖)是“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蓄水作用。因此,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出了利用贵州山区优势基础设施“组组通”和“产业路”配套作为水池集雨面,可有效解决山区水池集雨面不足问题。

山区装配式路-池一体化灌溉蓄水池的建设方案:坡耕地内,沿横坡方向修建路面硬化的机耕路(宽3—4米),路的两侧修建挡水条,按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低成本装配式,蓄水池(窖)修建于道路下方,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集水沟和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机耕道上、下方的坡耕地内,修建路面硬化的人行路,路面中央微凹,以便集水,蓄水池(窖)修建于小路两侧,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新设备”的修建对降水量的利用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当降水较多时,雨水迅速汇集到蓄水池储存起来;而降水较少时,依靠路面为集雨面,增大了地表径流系数,即使很小的降水量也能被收集起来。

据介绍,目前,水城示范区已修建了装配式路-池集雨灌溉池7套,水池蓄水量为700立方米,每年按3次复蓄次数,可集水2100立方米(图11)。灌溉用水有了保障的同时,由于机耕道和作业便道的修建,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农用车可以直接开进田间地头运送农资,村民可以种植樱桃等经济价值较高、耗水量较大的作物,收入相对从前也得到了提高。

新业态

科技在水城生态渔业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创新赋能”“提质增效”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水城科技帮扶生态鱼与工厂化养鱼项目负责人段明介绍说,基于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团队对水城区水库资源进行了合理规划和使用,通过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的示范、带头作用,成功推广了10余座生态渔业水库,同时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打造集“试验研究、水质保障、渔业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渔业,实现“一库一策”“一鱼一码”“一厂多供”(图12)。示范水库生态鱼亩产量达到12千克/亩,不仅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还保障和改善了饮用水的水质,获得生态效益,不仅开创了水城区生态渔业“从0到1”的新局面,也是对“两山”理论的有力实践。

同时,水城区共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养鱼项目中设施渔业的发展,也使得水城区渔业产业更加立体,更加高效。段明表示,智能监测、智能投喂乃至智能决策的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水产养殖效率以及水产品质量,有效改善了名优特水产品在山区养殖难的问题,园区今年养殖的加州鲈预计产量可达30万斤,收益可达500万元以上。此外,节能减排也是智慧型设施渔业的亮点,将会改变传统渔业养殖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真正做到环境友好、环境节约,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渔业产业的发展当中,实现“为产业赋智能,为群众赋才能”的新局面。

从传统种植到新的产业,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集合科技的力量为水城打造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全产业链。水城的农户们是从中受益最多、欢欣最盛的人群。

收获之“欣”——农户们的“收入账”

“大户”的责任感

在蟠龙镇,晏庭银正在朋友圈发布“广告”——今年的红心猕猴桃成熟了!这位种植猕猴桃的大户测算,今年自家产量在2 000—2 500千克之间,每亩的收入大概有3.5万元,“是种玉米的20倍。”

除了收获财富,晏庭银在中国科学院的帮扶下更多收获了科学种植的技术理念,他严格按照技术团队的指导进行修枝、疏果、套袋、施肥,并在自家的果园架设了防雹网。“这几年通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专家的指导,我也学了很多,猕猴桃产量不断提升,品质不断提高。按照科学方法种植,跟别人就不一样。有些果农没按科学办法种,现在果子已经软了,我的果子还在树上很健康,很好。”他介绍,自己的果园里面安装科技帮扶团队的监测设备,武汉植物园可以实时监控到果园里的问题,及时给他打电话指导解决。

晏庭银如今已经是贵州省人大代表,他对自己的责任规划是:“组织老百姓一起,把红心猕猴桃做好、管好,能够卖到好的价钱,能够从技术上面、思想上带动大家,把大家集中起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合作社的新实践

在米箩镇,贵州御琨研成科技有限公司与米箩巴朗社区合作社流转了80多亩果园地种植柠檬橘和沃柑,并接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提供的种子,在果树下套种了陆稻。公司负责人王磊表示,果树间距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套种陆稻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我们开始种下去到现在,只需在果园除草时顺便把陆稻的草除了,别的基本上不用管理,不用像水稻一样去浇水,也不用去施肥,就是收割的时候用点人工成本。”他介绍,果园今年试种30多亩陆稻,收获后按照市场价4元/千克出售,除去人工成本能增收4—5万元,成为水果收益之外的“意外之喜”。

玉舍镇,水城县贵正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亩土地,试种了15万株滇黄精。技术负责人陈爱华介绍,这片种植区每年带动300名以上农户就业。3—10月间,农户分散前来做一些除草、田间管理的工作,每人每天劳务费120元,技术工种150元。而种植滇黄精的收益,每年每亩地大概有6 000元以上。包養“种苗都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专家提供的,他们还经常来给我们指导栽种和田间管理技术。如果我们遇到技术难题,随时都能通过短信跟老师、专家请教。他们每个月也基本上都要来看一看,我们遇到有一些技术难题,在现场就可以向他们请教。”陈爱华说,“现在我们的滇黄精种植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已经是成功了,下一步我肯定要扩大规模。”

他们的心里话

家住勺米镇营田村的谭刚父母亲都60多岁了,家里2个小孩都在读小学。为了不让父母和孩子“留守”,谭刚放弃了外出打工,选择留在村里种植刺梨。他今年承包了40多亩刺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刺梨成熟品相优良,果大色亮。据他计算,今年自家的刺梨收获16 000千克左右,按照6元/千克的保护收购价,可以有近10万元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近似。他计划明年多承包一些刺梨树,就近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水城野钟乡响石村种植户朱运云从2017年开始种植羊肚菌,之前由于技术不足,经常亏损。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的机遇下,得到了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习的机会。“羊肚菌种植是一个高风险的事儿,如果技术掌握不好的话会亏本,这些技术是于富强老师他们一直在支持我的。”学成之后,朱运云在栽培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同时还可以付租金从企业租借养菌棚、付费加工菌棒,节约了很多成本。许多农户也开始跟着她一起种植羊肚菌,“我开始种,农户就会来围观,觉得这个东西能赚钱了,他们就马上开始。”朱运云介绍,自己今年种了200亩左右的羊肚菌,利润有150万元。“你喜欢这个东西才会去研究。我今年想,如果可以的话,除了种羊肚菌,其他高端的食用菌也想种一点。”她自信地说。

手记:科学之“心”——让群众受益助地区发展

当笔者走进王磊的陆稻套种果园和陈爱华的滇黄精试种田后,下意识低头看了一下手机记录:不到1万步,消耗近500千卡能量。原因无他:走到这两处地方,需要爬过倾斜度和长度都颇为可观的山坡,蜿蜒穿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在没有路的地方踏过草丛和植物根茎时注意不要崴脚。在笔者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到达目的地后,轻捷走在前方的刘贵周回头很自然地说:“这是我们最好走的两个试验点啦。”

这样自然的表情,在跨过刺梨扎人枝条的余德顺脸上、在弯腰穿行于猕猴桃果园的钟彩虹脸上、在谈起“我理解农民为什么会谨慎”的于富强脸上……在接触到的每一位科技帮扶水城区团队成员的脸上,我们都看到过。

他们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科学家“一尘不染”的形象。在水城堪称艰苦的自然条件中,他们理解农户们的困境,他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去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和这片大地连成了一体。

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业务主管、现任水城区院坝村第一书记的林彬说,参加科技帮扶最大的感受是,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从以前对文件的理解到现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纸面上”的政策要如何在乡村落实、如何去执行,农民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水城之变,得益于政策指引,得益于农户奋进,也得益于科技助推。在这片山水间,每一位科技帮扶者都在书写属于中国的脱贫奇迹。每一位科研人员也都在继续规划水城更为灿烂的振兴未来。

这也许就是科学之“心”。

(作者:王虔、王振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杨柳春、文彦杰、武一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夏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通信作者:杨柳春;《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石牌豆腐郎”磨出查包養網20亿——湖北钟祥市石牌镇特色产业发展观察_中国网

石牌镇,是遗存在汉江之滨为数不多的千年古镇,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古镇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在岁月的涤荡中铅华洗尽,时光打磨的痕迹,也让它多出了一份别样的韵致,沉淀出独特而迷人的文化底蕴。回顾继承发展历程,在石牌镇集成的文化中,豆腐文化最为闪耀,历久弥新,石牌镇又以“石牌豆腐郎”这一劳务品牌而声名大噪。

“全镇9万多人,有八成在全国500多座城市以及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地从事豆制品生意,并带动周边乡镇10多万人外出就业,每年可从豆制品加工产业中获得纯收入近20亿元。”石牌镇党委书记陈巍介绍。

一块豆腐,何以成就一个劳务品牌?石牌豆腐郎和豆腐产业,彼此成就、共同成长,在新时代焕发出怎样的生机?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疑惑,日前,记者走进这座古镇,探寻答案。

匠心:豆腐香自石牌来

在石牌镇,来包養網比較黄明忠这里买豆腐的客商络绎不绝。“这还算少的,节假日来买豆腐的人更多。”63岁的黄明忠说。

从小在石牌镇刘埂村长大的黄明忠,是家族里豆制品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黄明忠介绍,他是跟着父辈学习制作豆制品,凭着祖辈传统制作绝技,先后在北京、辽宁等地做豆制品加工生意。2005年,黄明忠回乡创办了钟祥市中乐福食品有限公司,还被荆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命名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黄明忠对他的豆制品制作技艺很自信:“同样的豆制品,大家都喜欢吃我们家做的。在一个县级市的小镇,一天也能卖出3000斤豆香干。”

豆腐在中国大江南北四处可见,为何石牌豆腐却如此“香”?“别看豆腐小,要做得好吃是需要工匠精神的。”钟祥“石牌豆腐”产业联盟理事长周志强说,“从选豆到用水、点浆、成型,每一道环节都考验技巧,每一步火候都直接影响豆包養網比較腐口感。”

石牌豆腐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多是举家外出做豆腐,全镇9万多人中,有5万多人从事豆制品及其相关产业,祖祖辈辈的打磨和传承,可以说每一道工序都融入包養了几代人的心血,因此成就了石牌豆腐的盛名。

工艺之外,作为原料的黄豆,其品质也影响着豆制品的口感。石牌镇是由汉江的万年泥沙淤积而成的一块平地,土壤肥沃,适合大豆生长。据有关科研机构调查,石牌镇产出的黄豆,蛋白质含量高,富含硒、锶、镁等微量元素。

壮大:一代又一代接续打拼

在石牌镇,至今可见不少上世纪初的豆腐坊遗址,其中,明清时期“傅恒泰”豆腐坊已被打造成了石牌镇民宿展示馆。

在石牌镇流行一句谚语:“世上三事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那为什么石牌郎们还是选择做豆腐呢?“最风光的时候,这条街上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腐卖豆腐。”石牌镇老居民陈光壁回忆道,古镇紧挨汉水,古时商贾云集,舟来船往,白天桅帆不断,夜间渔火闪烁,十分繁忙,曾被称作“小汉口”。南来北往的人们路过这里都会喝一杯豆浆或吃一碗豆腐。对石牌人来说,豆腐不仅仅是种食材,更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记忆,也是对祖辈技艺的传承。

豆制品加工工序多、技术要求高,娴熟的加工技艺是打造“石牌豆腐郎”品牌的关键要素,是“豆腐郎”外出创业站稳脚、能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培养技术过硬的‘豆腐郎’,钟祥市采取‘请回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让豆制品加工的传统技艺薪火相传。”钟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华星介绍,截至目前,钟祥市通过各种方式累计培训“豆腐郎”3.23万人。

品牌的发展与成长,与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息息相关。为让“豆腐郎”主动走出去,钟祥市利用春节返乡时机,邀请在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豆腐郎”现身说法,在乡镇巡回举办典型事迹报告会,营造鼓励外出务工创业的浓厚氛围。

“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和成功范例,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和致富观,由‘不想走’变‘我要走’,从‘不敢走’包養到‘大胆走’。”钟祥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芳介绍。同时,钟祥市还协调建立外出创业项目专项信贷资金,缓解“豆腐郎”外出创业资金短缺问题。

“初中毕业后我也做过其他生意,但都没有做豆腐生意好。”今年53岁的石牌镇人胡道俊坦言,因为石牌豆腐口碑好,外面老乡相互扶持,一家人开个豆腐坊一年能挣20余万元。

一代又一代的接续打拼,石牌豆腐郎凭借过硬的手艺,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发展:看“豆腐郎”和产业的良性互动

品牌需要制度来保障、产业来支撑,劳务品牌也不例外。

随着“石牌豆腐郎”名气的提升,石牌豆腐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从业人员资格的鉴定迫在眉睫。为了保证石牌豆腐的品质口感,十年前,黄明忠牵头成立了石牌豆腐协会,制定了《石牌豆腐技术标准》,从源头上保证豆腐的质量安全。

石牌豆腐郎深知,不断创新改变、迎合市场需求才是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石牌镇人鄢维斌通过创新,开发了麻辣香丝、油皮千张、五香豆糕、湖南熏干子等新产品,并实现豆制品专业化、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目前,鄢维斌已在武汉三镇开了20多家分店,还被湖北省商务厅授予“豆腐大王”荣誉称号,创造了年销售额3000万元的财富神话,为小豆腐蹚出一条产业化的新路。2023年,首届钟祥市“石牌豆腐”文化节暨钟祥“石牌豆腐”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举办,这无疑给石牌豆腐郎又注入一针强心剂。“我们就是要通过联盟的力量,做出全国品质最好、品种最全、产能最大的豆制品类,让石牌豆腐品牌更响更亮。”鄢维斌说。

石牌镇人胡道俊是2023年将豆腐加工厂迁回乡发展的,企业拳头产品是臭豆腐生胚。“豆腐虽小,领域还可细分,只要找准赛道,同样能做大产业。”胡道俊说。虽然返乡不到一年,但胡道俊的加工厂一天就能销售6000斤豆腐干,销往全国各地。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以豆为媒,2023年,豆粉龙头企业——九阳豆业成功落户位于石牌镇的长寿食品产业园。在九阳豆业的加工车间,记者看到,豆制品加工实现了工厂智能制造现代化、体系流程标准化。“企业落户石牌,也是看中了石牌的专业积累和原料及人才优势。”湖北九阳豆业总经理牛振中表示,希望牵手石牌镇开拓豆粉液体产品线,开辟豆浆新赛道,引领豆浆粉行业发展新浪潮。

“有了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将涌现出更多豆腐加工的现代工厂,让豆制品产业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大步迈进。”钟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影响:乡村振兴里的“郎”动力

“石牌豆腐郎”劳务品牌打响后,更多的石牌人走出石牌、走向全国。

每年,“豆腐郎”就像候鸟飞到外地觅“食”,而到春节,又纷纷飞回挂念已久的家。在石牌镇宽阔的双向四车道上,经常看到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穿梭而过。

“不少在外面做豆腐生意发了财,开上了小车,有的还把家里房子里外翻了新,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石牌镇关庙村党支部书记刘开兴介绍,全村259户1196人,六成人在外做豆腐或者经商。

随着石牌豆腐郎队伍的日益壮大,乡村建设的力量也在增强。石牌镇乐堤村是汉代兰水城遗址所在地,乐堤古遗址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守住历史文脉,让乐堤村焕发新的活力,2022年5月,村党支部书记乐成洋带领村“两委”干部发动能人捐款、引导村民自建,在村头树起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乐堤村标。

张涛是乐堤村四组村民,目前在浙江舟山做豆腐生意。听闻村里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他提议并捐赠10万元用于村标建设。“自1997年起,我就外出做豆腐生意,20年来,陆续到过北京、山东、武汉等地,家乡组织一直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们。如今,我在事业上成熟一点了,就想着能为村里做点什么。”村标建成后,张涛又每个月给村里捐赠3000元用于村内环境卫生保洁。在他的带动下,包養網價格村民纷纷加入保洁队伍。

“现在村里的环境很好,垃圾天天有人收,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很干净。邻里之间一片和谐,在农村住着一点都不比城里差。”说起村里的变化,乐成洋很是自豪。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攻坚“硬科技” 共建“智造极”——长三角打查包養網心得造科技创新共同体_中国网

新年伊始,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一片火热,只不过忙碌的是聪明、高效的机器人员工,它们将来自温州的轴承、衢州的伺服电机、苏州的谐波减速机精准集成,每12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机器人。包養这样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已累计下线3000多台,产业链韧性和效率显著提升。

这是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的机器人展品(2023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关注科技创新攻坚突破,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倾情擘画的重大战略。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共同体活力奔涌,蕴藏着中国经济最广阔最深沉的力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一条科创走廊,共建“智造”增长极

近日,在G60星链“链主”企业格思航天的卫星数字工厂,集结了G60科创走廊上多地技术攻关和零部件供应的创新商业卫星下线。不久的将来,这些卫星将奔赴太空,在璀璨星海标注长三角智造的“G60星链”。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包養網湖、合肥九地,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夯实“智造经济”主阵地,成为“创新廊道”新标杆。

“2004万元,成交!”智新浩正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高管金柳回忆起首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的场景,至今仍感激动。2019年,智新浩正以全场最高价拿下了“利用新型人内胚层干细胞在体外规模化制备功能性胰岛组织”的技术授权,进而成为糖尿病创新治疗赛道的领跑者。目前,智新浩正在上海投资6500万元建造的再生医学中心已启用,将为糖尿病、肝病等疾病提供创新疗法,并为再生医学技术的产业化提供创新平台。

从企业一家家去“敲门”,到九城市主动打通壁垒给企业“开门”,科创要素和资源正在G60科创走廊自由奔涌。从首届的1.04亿元到第五届的109.68亿元,五年增长百倍的科技成果拍卖成交额,正是长三角科创活力和产业热力的直观呈现。

“含新量”孕育“含金量”。一大批重大科创成果持续涌现: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G60科创走廊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1/6,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五年增长163.4%,占全国1/9。

这是位于包養網排名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外景(2020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发

高效能提升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以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到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5%,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国占比超20%。

“从地理空间‘聚集’,到研发创新‘协同’,再到发展壮大‘裂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聚焦‘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从1到100’的全产业链创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韧性不断提升,努力成为中国制造包養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一张创新榜单,闯出制度“试验田”

打开“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一系列已经“揭榜成功”的联合攻关需求映入眼帘,领域涵盖合成生物学、复杂工业场景机器人系统等众多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产业。

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对长三角多个产业链协同发展进行全面梳理(2024年1月10日摄)。新华社发

2022年8月,科技部与长三角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紧密互动,企业出题,共同发榜、共同揭榜、共同支持、共同管理,实现任务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三位一体”。

“创新需求从企业来、解决方案由企业选、何时实施由企业定,政府搭好平台,创造合适合规流程,保障企业找到真正有实力的揭榜者,确保政府资金用到‘真需求’上。”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刘晋元说。如今,三省一市累计发布“企业出题”的48项重点揭榜任务,全国揭榜单位数量超过380家,其中长三角占比85%,揭榜任务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

上海一家传感器企业在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上发布了一项国际前沿的技术需求,很快就有6家企业来“揭榜”,最终确定了浙江嘉兴、江苏苏州的两家企业来攻关。“我们琢磨了好几年,得到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支持后,已于2023年合作完成芯片设计和工艺验证并流片,有望掌握关键技术。”这家上海传感器企业的产业合作总监说。

最新发布的《2023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长三角六项,在全国占比超半数。

一个共享平台,共育生态“活力源”

把4万多套、价值超522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这是长三角科技部门共同完成、持续推进的“联姻”。从零开始,摸清家底、绘制协同创新资源的“分布图”,如今企业、科研人员只需一键下单,就能实现跨区域服务可共享、仪器可互用。

既做好“自己的事”包養,更做好“共同的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正持续深化。截至目前,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各类服务机构3000余家;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先行先试,2021年启动以来,累计申领企业超3000家,申领额超2亿元,兑付金额超6700万元。

这是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展台(2023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深厚的科研创新土壤,注入开放高效、充满生机的活力之泉,孕育出郁郁葱葱的创新生态“热带雨林”。数据显示,如今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9.5%,区域R&D投入占全国比重30.5%,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位于江苏的研究所引进上海人才团队完成原型产品开发,在上海孵化企业并进行产品量产,获得安徽的资本投资,未来还将在长三角其他地区产业放大……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经常提及的由长三角国创中心支持孵化的安泊智汇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是长三角区域科创和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另外,针对引领性、颠覆性的“硬科技”,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拨投结合”方式,使用财政资金前期投入支持,加速技术成熟并走向市场。截至2023年12月,长三角国创中心已在长三角区域组织实施了97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其中长三角国创中心和地方园区投入26亿元左右。

“一体化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一体化整合长三角科创资源、一体化征集重大技术需求、一体化组织协同攻关。谁出题、谁出钱,谁接题、谁用钱,打破科研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地域局限,不断丰富科创共同体建设,让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区域畅通流动。”刘庆说。

一组车身焊接机器人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进行作业演示(2023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协同创新生态的不断深化,让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在长三角攻坚落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与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单位,携手解锁首份小鼠脑“交通地图”;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一起,共同发现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新机制。

科研共创、产业共兴、要素共享、人才共育……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生态图景徐徐展开,生机盎然。

文字记者:王永前、姚玉洁、周琳、龚雯

视频记者:王洪流、姚玉洁、孙青、龚雯

海报设计:姜子涵

编辑:储兴华、宋为伟、程昊、郭洁宇

统筹:王洁、方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