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最美还是“延安红”_中国查包養心得网

延安苹果红了,老区百姓笑了!

“苹果红哩,油菜绿,总书记来到我们果园里……”10月26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果农赵永东在果园里忙着将红彤彤的苹果采摘装框,腰酸得直不起来,嘴里的歌却一直没停下,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

“去年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这个位置跟我们亲切交流,还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就像亲戚来了一样,称赞我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了我们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赵永东自豪地说。

“今年我想对总书记说,我们的苹果又丰收了,不仅产量高,价格也好,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日子过得像这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尝到了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今年3月,67岁的赵永东把在外做生意的大儿子赵伟也叫回来种苹果。头脑灵活的赵伟通过“种养循环+直播电商”模式,把家里的苹果种植规模扩大了不少,赵永东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在南沟村考察时,望着漫山遍野的红苹果和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殷殷牵挂,切切嘱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革命老区群众的深切关怀,更是对延安市委、市政府带领200多万老区人民弘扬延安精神,依托自然资源,久久为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充分肯定。

一颗颗从黄土高原山上“走出”的小苹果,不仅畅销“北上广”,还香飘国外、“七上太空”。延安苹果咋就这么“红”?日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一行来到延安,进果园、访农户、到企业,努力探求延安市全面推进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密码和创新启示。

红了日子——

咬定目标,代代传承,立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延安苹果实现从“脱贫果”变“致富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产业富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调研中谈及最多的话题,延安苹果产业的发展,也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丰收时节,来到延安市最早栽种苹果的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只见数百亩果园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像红云、似晚霞,空气中全是苹果的香味。

看着成熟的苹果挂满枝头,阿寺村村民李榜田不禁发出感慨:“这些‘红蛋蛋’,真是把人救了。”

曾经,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洛川塬上,粮食亩产只有三十多公斤。据《洛川县志》记载,在当时陕西境内近百个县城中,“惟洛川名最不著”。

“塌塌厦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穿的补丁踏补丁,盖的被子大窟窿。”这首顺口溜所描述的便是洛川人过去的艰辛生活。

改变是从1947年阿寺村农民李新安种下6亩7分地苹果树开始的。

站在阿寺村村口两棵“功臣包養網树”面前,李榜田给我们讲起了洛川与苹果结缘的故事。

“为啥叫‘功臣树’?因为它是李新安老先生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来的,历经磨难,终于在洛川塬上建起了第一个苹果园,成为苹果种植第一人,咱延安苹果都源自于此。”

“李新安栽树的时候,没人看好。李新安的二伯说,你栽的这‘干柴棒棒’能干啥,转天就到地里把树给拔了。李新安说,这将来都是发财树、致富树。”

就这样,200多棵苹果苗在洛川塬上扎下了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陕北大地的面貌。

1959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同志品尝到了李新安邮寄到北京的洛川苹果,他叮嘱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函洛川”,信中说,洛川县栽植苹果,这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

李新安的敢为人先,也让延安干部群众认识到这片黄土地适宜苹果种植的神奇魔力。

“平均海拔1100米,土层深包養網厚、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大气、水资源洁净,无工业污染源……”20世纪70年代,洛川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完全符合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之一。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者,她让延安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最甜脆的苹果。

靠山吃山,因果兴业,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不断摸索,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举数百万延安人之力,合力开启了“小苹果”向“大产业”的进阶之路。

“在1985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我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立100万亩苹果基地的决定。”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安南部的洛川、黄陵、富县、宜川、宝塔5个县区建起了百万亩苹果基地,当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延安苹果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降雨量和气温发生变化,延安苹果继续向北推进,产业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2013年,延安实现了全市13个县区全部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陕西第一,全国仅有。”路树国告诉记者。

70多年过去了,李新安当年种下的两棵苹果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延安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阿寺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第一村”。“群众95%的收入都来源于苹果产业。就拿今年的情况来说,人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保银介绍。

曾经贫瘠的洛川塬,种出了满塬“金苹果”。“多年来,我们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将苹果产业做成了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生产,农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去年,洛川县苹果综合产值13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全县89%的果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19.7%,增幅全省第一。”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

现如今,全国每10颗苹果中,就有一颗产自延安;全世界每20颗苹果,就有一颗来自延安。截至2022年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1万亩,产量超过430万吨,约占世界的1/20、中国的1/10,成为全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一颗小小的苹果,背后连着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苹果产业产值占延安市GDP的6%,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1%。全市共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其中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今年,延安市出台了《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期望通过3年的时间,实现延安苹果产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7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在延安建设成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实力最强的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严汉平说。

红了品质——

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延安苹果实现既“好看”又“好吃”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专门走进当年和他并肩劳动过的伙伴、65岁村民张卫庞的苹果园。总书记希望延川能好好地把这个产业搞起来,让农民尽快过上好生活。

时隔8年,梁家河山上的果园已焕然一新,高科技和数字化的“新农具”成了果园的标配,建成了技术集成化、栽培生态化、管理数字化、控制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和果品可溯化“六化一体”的智慧果园,成为延安现代化、智能化示范推广基地的重要标杆。

苹果是大自然对延安的馈赠,把苹果种好,种到极致,是老区人民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坚决落实,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延安智慧”。

走进延安市宝塔区昌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基地,果园里长满了厚厚的“杂草”。按照过去的种植习惯,果农肯定会把草拔得干干净净。

面对记者的疑问,合作社理事长马文昌解释:“这是现代化技术,草都是我们专门种的,不但不会拔,还要旋到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让苹果更好吃。”

“人养草,草养地,地养树,树结果,果养人。”果园生草的循环模式蕴含着大学问。“对于恢复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污染,节省投资极为实用。”马文昌说。

在安塞区南沟村现代化矮化密植果园里,果树套种油菜,提升着土壤的有机质。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说:“套种油菜3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增加26%,果园产量平均提高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升19%,实现了以地养地、秋雨春用和山地果园产能提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安塞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山地苹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三品一标’工程实施,推动苹果产业从规模扩张彻底向抓管理提升转变,推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苹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安塞区委书记曹振宇介绍。

为了让好土地种出好苹果,一代又一代的延安人在黄土地上孜孜以求,推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果树革命”。

过去苹果树都是乔化栽培,栽植密度很大,果园密不透风,果实品质难以提高。于是,在21世纪初,延安市便开启了一次“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四项关键技术推广,让苹果生产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近几年果园老化和劳动力紧缺,延安市不断推进园艺创新,探索出一套高土高原“3332”旱作密植高效栽培模式,再次推动延安苹果迎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据宝塔区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主任孙延飞介绍,“3332”模式通过“三强树势、三肥匹配、三项管理、两法蓄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区域年降雨不均、土壤瘠薄肥力差、果树挂果迟等苹果生产的“卡脖子”问题,为渭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种植有了升级版,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借力新技术,延安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新优品种圈粉无数。

瑞阳、瑞雪、秦脆、秦蜜……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体系,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黄土地“安家”。在洛川苹果科技创新中心,4000份苹果种质基因和全世界600个优质苹果新优品种“备份”于此,通过更多优系品种的推广,让延安苹果产业有了不断更新迭代的“芯”动力。

多年来,延安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总结形成适合当地特殊条件的栽培集成技术,使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先进适合的种植技术完美结合,让延安苹果“好吃”的口碑更有底气,更有市场。

今年5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延安苹果又一次随航天员去了“天宫”。这是延安苹果第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

在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的飞天苹果认证基地,宝塔区副区长野根利表示,能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这让延安苹果的品质得到充分验证和肯定,延安持续多年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让苹果更好看、更好吃、更营养、更安全。

2012年至2022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从315.4万亩增至331.6万亩,产量从260万吨增至431万吨,产量增速明显快于种植面积增速。依托苹果产业,10年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提高到15237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好大自然的馈赠,却又不过度索取,这是延安人民的处世智慧,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回馈。

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延安市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绿色之路。昔日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因为苹果产业披上了绿装,300多万亩苹果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红了产业——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品牌化营销,延安苹果实现既“种得好”又“卖得俏”

延安发展苹果产业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创新的管理技术,造就了延安苹果“好吃、好看、营养、安全”的独特品质。

苹果种得好,但如何卖得俏?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总书记格外重视,并指出了“土特产”如何“闯市场”的关键。

走进延安自然搭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彤彤的苹果在工人的有序配合下,沿着智能选果流水线稳稳滚动,经过“外查”“内透”的“体检”后,分头“跑”向不同的包装线。

“进入分选线的苹果,先对苹果色泽、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筛选,接着通过X光机,透视苹果内部,精准淘汰碰伤、干疤、霉心病等‘问题果’,每一颗苹果都要从不同角度拍摄21张照片供数据分析,严苛程度堪比‘选美’。”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孙栋琪告诉记者。

过去卖苹果,都是果农在田间地头根据苹果个头大小,简单分装后卖给商贩。好的“论斤卖”,差的“论堆卖”。而如今,经过智能分选线分级分类后,每个苹果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进行“追根溯源”,精挑细选的好苹果在市场上“论个卖”,让每一颗苹果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在延安市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除了智能化分选,还有2.3万吨容量数字化智能气调库,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物理保鲜工艺,贮藏参数的调控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避免人工控制的间断性对贮藏环境造成的波动。

“我们从苹果的采收到销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冷链系统,使果品始终维持一定的低温,确保果品质量的高度一致,智能仓储让苹果贮藏期可达10-12个月,实现一年四季无间隙供货。”该公司总经理王超说。

随着苹果储藏设施的全面升级,延安苹果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

“以前在高速路口推个架子车卖,把人都冻透了也卖不上几个钱。现在苹果下来后直接存在气调库里,不论啥时候出库,苹果都像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好吃。”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果农冯永红说。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数字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如今延安苹果已成为中高端市场的“宠儿”,在北上广深等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以上,还远销阿联酋等国外高端市场,出口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近年来,延安市瞄准产业链后端做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在苹果采收后的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营销、精深加工等环节上下功夫,加速推进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让“小苹果”精准对接“大市场”,全面提升延安苹果产品附加值。

——坚持苹果产业首选定位,持续出台扶持政策,2017年以来,延安市财政累计投入3.包養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0.6亿元,投放苹果类贷款200多亿元,探索推广“期货+保险”模式,统筹市级衔接资金2亿元配置果园气象监测装备,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加快实施产地分拣、预冷入库、装备提升等为重点的产业后整理战略,建成智能选果线105条,占全省的62%,小时选果能力达355吨,全市冷藏气调库储能162.8万吨,配置冷运车115辆,建成果品产地乡村集散销售市场71个,基本实现了苹果采后精细分选,有效保障了周年供应,实现了错峰销售,延安苹果、洛川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苹果质量追溯全覆盖。

——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国家级果业龙头企业3家,建成苹果加工企业29家,精深加工能力56.4万吨。发展果袋、有机肥等关联加工企业141家,国内最先进防雹网厂、西北最先进纸箱厂落户延安,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苹果批包養发市场、西部最大的农资城、全国唯一的苹果城和苹果博览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推进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支持企业、合作社与果农开展契约式、股权式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果农”利益联结体102个,带动果农1.4万户,苹果全产业链年提供就业岗位32.5万个。大力发展“果园+文化+旅游”,开展果树认领26.97万株,建成果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2022年,全市苹果产值240.5亿元、增长9.8%,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329元,苹果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苹果产业。

“下一步,延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三产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积极构建市场营销、果业经营、科技人才、防灾减灾‘四大体系’,加快建设研发、检测、会展‘三大平台’,全面贯通苹果产业和食品、化工、造纸、装备、物流、果旅产业,加快建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蒿慧杰表示。

(采访组成员:杨志华 申保珍 郭少雅 胡明宝)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我国发现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_中查包養網站比較国网

包養

“南海八号”钻井平台在开平南油田进行钻探作业(2023年5月18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深圳3月8日电(记者印朋)中国海油8日宣布,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开平南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包養網量1.02亿吨油当量。该油田是全球核杂岩型凹陷最大的商业发现。

开平南油田位于南海东部海域包養平台推薦开平凹陷,距离深圳市约300公里,平均水深超过500米,最大井深4831米,油品性质为轻质原油。发现井钻遇油气包養網價格层100.6米,测试平均日产油气超过1000吨油当量,刷新了我国深水深层油气测试产量纪录。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总地质师刘军说,开平凹陷地质条件复杂,断裂纵横交错,勘探难度极大,在新的地震资料基础上,深化烃源岩分布和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明确油气富集区,重新评价资源量,2023年以来在开平南地区密集部署探井,其中4口探井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证实了开平凹陷烃源潜力,成功发现了开平南亿吨级油田。

中国海油首席执行官及总裁周心怀说,相比于浅水、中浅层传统勘探领域,我国深水深层领域的勘探程度很低,包養網是未来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重要接替区。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科研攻关,创新地质认识,推动海洋深水深层油气地质理论和工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逐步取得渤中26-6亿吨级深层油田、宝岛21-1深水深层气田等规模油气发现。开平南亿吨级油田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深水深层领域巨大的勘探潜力。”周心怀说。

1   2   3   4   5   >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四川金川县:查包養網“四好农村路”成为致富路_中国网

3月中旬,春风拂过大渡河畔,素有包養“中国雪梨之乡”的四川省金川县上百万株梨花怒放,万亩梨海,百里白蕊。记者从庆宁乡的梨花大道行驶在庆松路上,沿着色尔木山盘旋到达了海拔2800米的松坪观景台,只见整个大金川河谷似茫茫雪海、银装素裹,各地游客及众多摄影爱好者在这里观赏、拍摄雪域高原的梨花奇景,领略“万顷梨园香雪海”的壮美风光。

“1985年,从庆宁村上山到松坪村是一条路面很窄的土路,2012年将土路改造成水泥路。到了2022年,庆松路被列为‘四好农村路’示范点,7.8公里的庆松路由水泥路提升为沥青路,并且将路面拓宽,增设了错车道,缩短了村落之间的距离感。”庆宁乡乡长刘筱说。

近年来,金川县坚持以“打通断头路、发展旅游路、支持产业路、建设扶贫路、提升乡村路、形成网络路”为总体要求,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建设理念,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构建“一横一纵、两环相扣”交通网络体系。

金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马麟告诉记者,金川县本着“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文化、一路一景观、一路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农村道路+”模式,不断提升拓面道路运营效益,让更多农牧民直接受益。358公里的旅游路、产业路全面延伸到果园、牧区和田间地头,串联8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有效带动特色种养业、资源开发、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同时,依托现有农村公路网络,打造“梨花大道”“梨园环线”等乡村文旅路,将农村公路景观打造与“三乡一镇连两河”乡村振兴示范试点绿化美化工程同步包養網心得实施,让公路融入乡村环境。“梨花节”“雪梨采摘节”等系列活动,也让乡村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

路好了,人来了,庆宁乡庆宁村夏泽兵的农家乐也红火起来了。穿过一片高大的雪梨林,记者看见夏泽兵正忙着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过去路面破损严重,车进不来,好景也难赏。”夏泽兵告诉记者,这几年道路不仅变得平顺宽敞,也串起了沿线景点,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翻了好几倍。

刘筱介绍,庆松路的提升改造,为庆宁乡的发展带来了三个好处:闲置的松坪村活动室改造成农家乐,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在松坪观景台的荒山投资400多万元打造民宿群,增加集体收入;游客增多,带包養动了沿线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至目前,金川县公路网总里程达1493.643公里,行政村通包養網村公路硬化率100%,行政村通农村客运率100%。这张铺陈在金川大地的公路网,将一个个乡村紧密串联,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风景路、致富路、幸福路。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生态助力生活美_中国查甜心包養網网

清晨七点半,海南省白沙县青松乡拥处村52岁的村民王亚青来到橡胶林。头顶,橡胶树高大挺拔,色彩鲜艳;脚下,虎奶菇破土而出,一垄垄看着就让人满心欢喜;眼前,一簇簇益智长势喜人,有的已开出了白色小包養網花。“这会儿主要过来浇水,下午还要来一趟,春节期间每天如此。”王亚青喜滋滋地说。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山兰稻田风光。图片由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白沙县拥处村的村民在稻田间劳作。图片由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群山环绕的拥处村地处海南生态核心区,坐落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山脚下,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落。“这里离县城50多公里,山路十八弯,常年雾气缭绕,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包養平台推薦村,穷得叮当响,20包養網1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500多元。”拥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巍介绍,“如今,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化始于2015年,当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始选派第一书记到拥处村驻村开展帮扶。“作为海南岛第一大河——南渡江的发源地和国宝海南长臂猿的主要栖息地,生态是这里最大的优势。我和前几任同事都在探索开发多元、稳定的绿色致富新路径,让守着绿水青山的村民收获‘金山银山’。”王巍说,根据拥处村自身资源优势,科学院提出了“橡胶保收,山兰增收,益智创收”的发展思路。

在中国热科院专家的带领下,村民在橡胶成林间种植药材益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管护胶园,在陡峭坡地耕种山兰旱稻,培育益智种苗。“黎族同胞有种植山兰稻的传统,但产量很低。前几年的驻村书记从热科院种库中选取引种‘黑山兰糯’品种,在当地山兰稻种中选育优质种子,破解了低产难题。”王巍介绍。

如今,山兰稻不仅亩产翻番,且稻谷香气更浓、淀粉更少。大家惊喜地看到,价格一涨再涨,一斤能卖到20元左右。传承千年的黎族古老旱稻品种,如今焕发新机,助推拥处村村集体经济达到200万元。

每年金秋时节,成片的山兰稻田就像金黄色的油布,铺就于拥处村的绿水青山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景体验。

白沙县因势利导,每年都在拥处村举包養平台推薦行“啦奥门”(吃山兰新米、庆丰收)雨林山兰文化节。节日期间,黎族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进行传统文化活动,并以稻田为舞台、以天地为幕布表演节目。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参与其中,近距离体验黎族农耕文化,观美景、品美食,与村民们共庆丰收。

村民们普通的收获场景、日常的劳作场面,成为与游客互动共享的生动情景。

拥处村村民吴玉平感慨,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可以吃上旅游饭!“很多游客来我们村吃山兰米,喝山兰酒,尝农家菜,跟我们一起跳竹竿舞。每年举办山兰文化节的时候,自家酿制的山兰酒都会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

近年来,拥处村又探索在益智旁边种虎奶菇的“双套种”模式。村民符召冲将自家一片橡胶地租给企业,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他一边管理自家橡胶,一边管理益智和虎奶菇,获得工资收入。“割胶之余顺便就可以打理好益智和虎奶菇,13亩多橡胶地租出去,一年收入8700块钱,加上管理益智和虎奶菇的工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他说。 

现在拥处村实现了春采益智果、夏种山兰稻、秋季种菌菇、冬季大丰收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在拥处村的非遗乡村振兴工坊里,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黎族姑娘王柳娟正在耐心地教学。“雕刻的时候要很细心,每一个图案都均衡地配对,才显得这个表面美观……”王柳娟娴熟地在泥坯上进行示范。她说,最近几乎每天都有学徒在这里包養網学习黎陶技艺,大多是来自周边村庄的妇女。

黎陶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制出的陶器外观粗犷古朴,根据实际用途尺寸不一,是过去家庭妇女业余制作和使用的家庭实用器具,深受当地人喜爱。

王柳娟很欣慰,因为现在黎陶工坊有6人长期稳定务工,另外还有60名技艺精湛的“黎陶匠人”居家创作增加收入。2023年,已经有45名妇女群众跟着学习制陶技艺,营收超过120万元。

“拥处村现在是好山好水好生活,农民产业致富路子越走越宽。随着村民日子火起来,非遗也‘活’起来了。”王巍说,“大家有信心,把这片山水守护好,把日子过得更富裕。”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山东:扎实推动绿色低查甜心寶貝包養網碳高质量发展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赵文君、王阳)“习近平总书记为山东发展指明方向,要求我们走在前、开新局。我们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拼搏进取,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说。

周乃翔表示,山东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责任。

周乃翔介绍,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近三年年均增长6%以上,去年达到9.2万亿元,万亿级城市达到3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51%,经营主体达到1474万家;规上工业增加值近两年平均增速达包養7.4%,11条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200家包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2家;万元GDP能耗近三年累计下降1包養5.8%;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810公里;城镇新增就业连年超过120万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新征程上,我们将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新篇章。”周乃翔说,今年计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

扎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抓实抓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构建6个传统产业、9个优势产业、9个新兴产业、7个未来产业组成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扎实打造乡村包養行情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齐鲁粮仓”建设,确保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蔬菜、水果、水产品、肉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继续领跑全国。

扎实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做强上合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强化高质量招商引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

扎实推进美丽山东建设。深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加快核电、海上风电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海湾,绘就绿水青山齐鲁画卷。

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以上,新增城乡公益性岗位10万个,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户,改造提升1万个村卫生室,用情用力办好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等民包養網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最美还是“延安红”_中查包養網国网

延安苹果红了,老区百姓笑了!

“苹果红哩,油菜绿,总书记来到我们果园里……”10月26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果农赵永东在果园里忙着将红彤彤的苹果采摘装框,腰酸得直不起来,嘴里的歌却一直没停下,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

“去年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这个位置跟我们亲切交流,还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就像亲戚来了一样,称赞我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了我们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赵永东自豪地说。

“今年我想对总书记说,我们的苹果又丰收了,不仅产量高,价格也好,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日子过得像这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尝到了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今年3月,67岁的赵永东把在外做生意的大儿子赵伟也叫回来种苹果。头脑灵活的赵伟通过“种养循环+直播电商”模式,把家里的苹果种植规模扩大了不少,赵永东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在南沟村考察时,望着漫山遍野的红苹果和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殷殷牵挂,切切嘱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革命老区群众的深切关怀,更是对延安市委、市政府带领200多万老区人民弘扬延安精神,依托自然资源,久久为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充分肯定。

一颗颗从黄土高原山上“走出”的小苹果,不仅畅销“北上广”,还香飘国外、“七上太空”。延安苹果咋就这么“红”?日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一行来到延安,进果园、访农户、到企业,努力探求延安市全面推进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密码和创新启示。

红了日子——

咬定目标,代代传承,立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延安苹果实现从“脱贫果”变“致富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产业富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调研中谈及最多的话题,延安苹果产业的发展,也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丰收时节,来到延安市最早栽种苹果的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只见数百亩果园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像红云、似晚霞,空气中全是苹果的香味。

看着成熟的苹果挂满枝头,阿寺村村民李榜田不禁发出感慨:“这些‘红蛋蛋’,真是把人救了。”

曾经,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洛川塬上,粮食亩产只有三十多公斤。据《洛川县志》记载,在当时陕西境内近百个县城中,“惟洛川名最不著”。

“塌塌厦子漏漏房,家家户户都缺粮。穿的补丁踏补丁,盖的被子大窟窿。”这首顺口溜所描述的便是洛川人过去的艰辛生活。

改变是从1947年阿寺村农民李新安种下6亩7分地苹果树开始的。

站在阿寺村村口两棵“功臣树”面前,李榜田给我们讲起了洛川与苹果结缘的故事。

“为啥叫‘功臣树’?因为它是李新安老先生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来的,历经磨难,终于在洛川塬上建起了第一个苹果园,成为苹果种植第一人,咱延安苹果都源自于此。”

“李新安栽树的时候,没人看好。李新安的二伯说,你栽的这‘干柴棒棒’能干啥,转天就到地里把树给拔了。李新安说,这将来都是发财树、致富树。”

就这样,200多棵苹果苗在洛川塬上扎下了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陕北大地的面貌。

1959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同志品尝到了李新安邮寄到北京的洛川苹果,他叮嘱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函洛川”,信中说,洛川县栽植苹果,这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

李新安的敢为人先,也让延安干部群众认识到这片黄土地适宜苹果种植的神奇魔力。

“平均海拔1100米,土层深厚、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大气、水资源洁净,无工业污染源……”20世纪70年代,洛川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完全符合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之一。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者,她让延安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最甜脆的苹果。

靠山吃山,因果兴业,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不断摸索,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举数百万延安人之力,合力开启了“小苹果”向“大产业”的进阶之路。

“在1985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我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立100万亩苹果基地的决定。”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安南部的洛川、黄陵、富县、宜川、宝塔5个县区建起了百万亩苹果基地,当地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延安苹果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降雨量和气温发生变化,延安苹果继续向北推进,产业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2013年,延安实现了全市13个县区全部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陕西第一,全国仅有。”路树国告诉记者。

70多年过去了,李新安当年种下的两棵苹果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延安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阿寺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第一村”。“群众95%的收入都来源包養網于苹果产业。就拿今年的情况来说,人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保银介绍。

曾经贫瘠的洛川塬,种出了满塬“金苹果”。“多年来,我们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将苹果产业做成了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生产,农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去年,洛川县苹果综合产值13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全县89%的果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19.7%,增幅全省第一。”洛川县委书记包養網张继东说。

现如今,全国每10颗苹果中,就有一颗产自延安;全世界每20颗苹果,就有一颗来自延安。截至2022年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1万亩,产量超过430万吨,约占世界的1/20、中国的1/10,成为全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一颗小小的苹果,背后连着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苹果产业产值占延安市GDP的6%,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61%。全市共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其中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今年,延安市出台了《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期望通过3年的时间,实现延安苹果产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7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在延安建设成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实力最强的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严汉平说。

红了品质——

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延安苹果实现既“好看”又“好吃”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专门走进当年和他并肩劳动过的伙伴、65岁村民张卫庞的苹果园。总书记希望延川能好好地把这个产业搞起来,让农民尽快过上好生活。

时隔8年,梁家河山上的果园已焕然一新,高科技和数字化的“新农具”成了果园的标配,建成了技术集成化、栽培生态化、管理数字化、控制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和果品可溯化“六化一体”的智慧果园,成为延安现代化、智能化示范推广基地的重要标杆。

苹果是大自然对延安的馈赠,把苹果种好,种到极致,是老区人民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坚决落实,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延安智慧”。

走进延安市宝塔区昌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基地,果园里长满了厚厚的“杂草”。按照过去的种植习惯,果农肯定会把草拔得干干净净。

面对记者的疑问,合作社理事长马文昌解释:“这是现代化技术,草都是我们专门种的,不但不会拔,还要旋到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让苹果更好吃。”

“人养草,草养地,地养树,树结果,果养人。”果园生草的循环模式蕴含着大学问。“对于恢复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污染,节省投资极为实用。”马文昌说。

在安塞区南沟村现代化矮化密植果园里,果树套种油菜,提升着土壤的有机质。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说:“套种油菜3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增加26%,果园产量平均提高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升19%,实现了以地养地、秋雨春用和山地果园产能提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安塞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山地苹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三品一标’工程实施,推动苹果产业从规模扩张彻底向抓管理提升转变,推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苹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安塞区委书记曹振宇介绍。

为了让好土地包養網种出好苹果,一代又一代的延安人在黄土地上孜孜以求,推动着一次又一次的“果树革命”。

过去苹果树都是乔化栽培,栽植密度很大,果园密不透风,果实品质难以提高。于是,在21世纪初,延安市便开启了一次“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四项关键技术推广,让苹果生产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近几年果园老化和劳动力紧缺,延安市不断推进园艺创新,探索出一套高土高原“3332”旱作密植高效栽培模式,再次推动延安苹果迎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据宝塔区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主任孙延飞介绍,“3332”模式通过“三强树势、三肥匹配、三项管理、两法蓄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区域年降雨不均、土壤瘠薄肥力差、果树挂果迟等苹果生产的“卡脖子”问题,为渭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种植有了升级版,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借力新技术,延安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新优品种圈粉无数。

瑞阳、瑞雪、秦脆、秦蜜……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体系,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黄土地“安家”。在洛川苹果科技创新中心,4000份苹果种质基因和全世界600个优质苹果新优品种“备份”于此,通过更多优系品种的推广,让延安苹果产业有了不断更新迭代的“芯”动力。

多年来,延安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总结形成适合当地特殊条件的栽培集成技术,使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先进适合的种植技术完美结合,让延安苹果“好吃”的口碑更有底气,更有市场。

今年5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延安苹果又一次随航天员去了“天宫”。这是延安苹果第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

在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的飞天苹果认证基地,宝塔区副区长野根利表示,能7次为中国航天员提供鲜食苹果保障,这让延安苹果的品质得到充分验证和肯定,延安持续多年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让苹果更好看、更好吃、更营养、更安全。

2012年至2022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从315.4万亩增至331.6万亩,产量从260万吨增至431万吨,产量增速明显快于种植面积增速。依托苹果产业,10年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提高到15237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好大自然的馈赠,却又不过度索取,这是延安人民的处世智慧,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回馈。

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延安市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绿色之路。昔日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因为苹果产业披上了绿装,300多万亩苹果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红了产业——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品牌化营销,延安苹果实现既“种得好”又“卖得俏”

延安发展苹果产业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创新的管理技术,造就了延安苹果“好吃、好看、营养、安全”的独特品质。

苹果种得好,但如何卖得俏?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总书记格外重视,并指出了“土特产”如何“闯市场”的关键。

走进延安自然搭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彤彤的苹果在工人的有序配合下,沿着智能选果流水线稳稳滚动,经过“外查”“内透”的“体检”后,分头“跑”向不同的包装线。

“进入分选线的苹果,先对苹果色泽、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筛选,接着通过X光机,透视苹果内部,精准淘汰碰伤、干疤、霉心病等‘问题果’,每一颗苹果都要从不同角度拍摄21张照片供数据分析,严苛程度堪比‘选美’。”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孙栋琪告诉记者。

过去卖苹果,都是果农在田间地头根据苹果个头大小,简单分装后卖给商贩。好的“论斤卖”,差的“论堆卖”。而如今,经过智能分选线分级分类后,每个苹果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进行包養網“追根溯源”,精挑细选的好苹果在市场上“论个卖”,让每一颗苹果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在延安市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除了智能化分选,还有2.3万吨容量数字化智能气调库,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物理保鲜工艺,贮藏参数的调控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避免人工控制的间断性对贮藏环境造成的波动。

“我们从苹果的采收到销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冷链系统,使果品始终维持一定的低温,确保果品质量的高度一致,智能仓储让苹果贮藏期可达10-12个月,实现一年四季无间隙供货。”该公司总经理王超说。

随着苹果储藏设施的全面升级,延安苹果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

“以前在高速路口推个架子车卖,把人都冻透了也卖不上几个钱。现在苹果下来后直接存在气调库里,不论啥时候出库,苹果都像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好吃。”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果农冯永红说。

智能化仓储、标准化数字化分选、全过程冷链……如今延安苹果已成为中高端市场的“宠儿”,在北上广深等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以上,还远销阿联酋等国外高端市场,出口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近年来,延安市瞄准产业链后端做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在苹果采收后的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营销、精深加工等环节上下功夫,加速推进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让“小苹果”精准对接“大市场”,全面提升延安苹果产品附加值。

——坚持苹果产业首选定位,持续出台扶持政策,2017年以来,延安市财政累计投入3.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0.6亿元,投放苹果类贷款200多亿元,探索推广“期货+保险”模式,统筹市级衔接资金2亿元配置果园气象监测装备,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加快实施产地分拣、预冷入库、装备提升等为重点的产业后整理战略,建成智能选果线105条,占全省的62%,小时选果能力达355吨,全市冷藏气调库储能162.8万吨,配置冷运车115辆,建成果品产地乡村集散销售市场71个,基本实现了苹果采后精细分选,有效保障了周年供应,实现了错峰销售,延安苹果、洛川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苹果质量追溯全覆盖。

——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国家级果业龙头企业3家,建成苹果加工企业29家,精深加工能力56.4万吨。发展果袋、有机肥等关联加工企业141家,国内最先进防雹网厂、西北最先进纸箱厂落户延安,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苹果批发市场、西部最大的农资城、全国唯一的苹果城和苹果博览馆,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推进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支持企业、合作社与果农开展契约式、股权式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果农”利益联结体102个,带动果农1.4万户,苹果全产业链年提供就业岗位32.5万个。大力发展“果园+文化+旅游”,开展果树认领26.97万株,建成果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2022年,全市苹果产值240.5亿元、增长9.8%,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329元,苹果重点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苹果产业。

“下一步,延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产后处理、三产融合、品牌提升‘五大工程’,积极构建市场营销、果业经营、科技人才、防灾减灾‘四大体系’,加快建设研发、检测、会展‘三大平台’,全面贯通苹果产业和食品、化工、造纸、装备、物流、果旅产业,加快建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蒿慧杰表示。

(采访组成员:杨志华 申保珍 郭少雅 胡明宝)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我和总查包養網站比較书记面对面)_中国网

3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主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采访了部分参会代表,大家一致表示,要坚定自觉落实习主席决策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

提升经略海洋能力

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体现了向海图强的深远谋划和战略考量,为我们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来自海军的张洪星代表在现场聆听了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万顷碧波抒壮志,驰骋大洋砺精兵。与潜艇同行10余年,张洪星代表认为,未来海战是体系作战,必须紧贴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实际,重点突出多兵种动态攻防训练,融入体系,协同出击,不断强化诸要素的协同配合能力。训练中,他注重围绕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战法、指挥协同等课题进行模拟训练,探索潜艇在信息引导下实施攻击的方法路子。

“去年,我牵头开展多个课题研究,提高了潜艇在难局险局中的作战能力。提高部队打赢能力,必须注重创新驱动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加大先进成果应用力度。越是重难点问题,越要扭住创新求突破。”张洪星代表表示,将牢记习主席嘱托,强包養化练兵备战包養平台推薦,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提升,用实际行动把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有关战略和规划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包養平台推薦坚决捍卫海洋权益、维护海上安全。

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包養行情新质战斗力增长极

“这些年,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推进,部队列装的各类新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源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装备创新路。”来自空军的文晓亮代表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武器装备、组织形态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瞄准新质作战力量,超前谋划、前瞻布局,锻造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文晓亮所在营是我军首批组建的地空导弹兵部队,历史上曾五下江南、六进西北,击落多架敌机,维护了祖国领空安全。进入新时代,这支英雄部队迎来跨越式发展,接装了国产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2022年,文晓亮所在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称号。

新兴领域发展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文晓亮代表深知:“信息化装备虽已配发,但信息化素养配发不了,装备加速换代,打赢能力需要同步升级。要坚持以科技练兵增强战斗力,把新装备新领域训练突出出来,增强军事人才运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能力水平。”这几年,他带领全营官兵围绕装备、战术实战化应用和体系组网能力建设展开攻关,先后研练总结战法10余套。

文晓亮代表表示:“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战斗力提升的动力源泉。我们将牢记习主席嘱托,增强科技敏感度和技术理解力,不断创新实战训法、战法,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切实提高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实际本领。”

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来自武警部队的陈虹宇代表说:“近年来,我们加强执勤信息系统体系支撑、加快智能化发展,抓住‘信息’这个关键要素,积极发挥科技在组勤、值勤、管勤、联勤全过程中的作用包養行情,为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执勤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实现了环境智能分析、目标智能识别、险情智能控制,科技强勤效能更加凸现。”陈虹宇代表认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把跟进学习高科技知识突出出来,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抚远中队驻守在祖国陆地最东端,也是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来自这里的基层官兵,有幸现场聆听习主席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更觉使命在肩、重任在前。”陈虹宇代表表示,面向未来,要找准自身定位,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掌握新装备,不断研练新战法,提升新质作战能力,更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本期统筹:郭玥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9日 02 版)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十四届查包養心得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_中国网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包養,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接受采访。

主持人 曲卫国:

大家上午好,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现在开始。今天大会新闻中心邀请了四位部长接受大家的采访,回应社会的关切。四位部长分别是: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先生,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先生,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先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先生。

下面有请第一位部长,科学技术部阴和俊部长。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0:47:09

科技日报记者:

部长您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知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请问过去一年,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什么新进展?下一步有什么重要举措?谢谢。

2024-03-05 11:22:30

科学技术部部长 阴和俊:

谢谢你的提问。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科技部,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他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去年,党中央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科技宏观统筹得到有力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启动实施,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从投入看,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就是大家讲的“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速喜人。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下一步,科技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要求,加强宏观统筹,重点加强战略规划统筹、政策措施统筹、重大项目统筹、科研力量统筹、资源平台统筹、区域创新统筹等,通过抓这“六大统筹”,加快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攻关,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内核。二是加强战略力量建设,也就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建设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三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协同,扩大开放合作,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动力。谢谢。

2024-03-05 11:22:41

中国青年报记者:

部长您好,近年来,很多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都活跃着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的身影。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上,科技部有哪些措施和考虑?谢谢。

2024-03-05 11:35:44

阴和俊:

谢谢,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都是年轻人做出来的。年轻人最有创造能力,也最具有创新潜力,他们现在是我们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未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科技部狠抓贯彻落实,重点推进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胆使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提供平台。比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到目前已经有1100多项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的,这个数量已经达到了总数的20%以上。再比如,在许多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到处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二是加强培养。以我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的经历,我的体会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得紧一点,帮助他们尽早熟悉科研、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把握方向。我们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包養網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我们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

三是做好服务保障。比如,对从事基础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我们想办法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让他们心无旁骛,沉下心来潜心科研。我们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目的就是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比如说采购、报销、填表等,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

下一步,科技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把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一直抓下去,努力为他们成长发展创造好的科研环境。在工作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在生活上,针对他们的“急难愁盼”,特别是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重点关切,会同各方共同努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调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绽放青春。

谢谢大家。

2024-03-05 11:36:32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阴部长。下面有请第二位部长,水利部李国英部长。

2024-03-05 11:37:53

水利部部长 李国英: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4-03-05 11:38:10

主持人 曲卫国:

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1:38:37

新华社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时提到,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增长。能否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去年水利建设投资的总体规模、资金投向,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效益?谢谢。

2024-03-05 11:40:09

水利部部长 李国英: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和大力推动下,有关部门、机构协同配合,地方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274万水利建设者鼓足干劲、奋力拼搏,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11996亿元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

对选取水利工程项目,我们牢牢把握四项原则:第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第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第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灾害问题、水资源问题、水生态问题、水环境问题这四大水问题。第四,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流域整体,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除害与兴利、生产与生态、保护与治理、当前与长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根据这四项原则,我们深入论证并选取了四大类水利工程项目:

第一类,防洪工程。目标是完善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实施了1308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3282亿元。

第二类,供水工程。目标是实现水资源区域协调平衡配置,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重点水源工程、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实施了14749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5013亿元。

第三类,灌溉工程。目标是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新建大中型灌区、对已建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实施了514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1497亿元。

第四类,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主要的目标是恢复河流生命、重现流域生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江河湖泊生态修复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实施了8039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2204亿元。

通过这四大类工程,共计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从而进一步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谢谢。

2024-03-05 11:40:20

总台CGTN记者:

我的问题是,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已被纳入国家2024年重点工作。请问,建设国家水网有什么考虑和规划?目前的实际进展如何?谢谢。

2024-03-05 11:44:12

李国英: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们国家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求加快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就必须加快构建水资源配置的网络格局,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水网建设。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水网建设作出全面决策部署。《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实现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在空间层面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着力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在这样一个总体格局下,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二是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自然河系为基础,以引、输、排水工程为通道,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三是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进行了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我们将为之积极努力,狠抓落实,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

谢谢。

2024-03-05 11:44:49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李部长。下面有请第三位部长,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2:11:02

人民日报社记者:

您好唐部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今年粮食产量要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请问唐部长,我国粮食生产供给形势怎么样?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谢谢。

2024-03-05 12:12:16

农业农村部部长 唐仁健: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也感谢这位记者对粮食安全的提问。确实,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吃饭出了问题,那是颠覆性的、不可承受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刚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也予以了重点的强调和安排。去年,大家都注意到,我们确实遭遇了频繁的、极端的自然灾害,像夏收时节的“烂场雨”,盛夏时候华北、东北局地的严重洪涝,还有西北的局部干旱,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最后我们还是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了历史新高,这样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达到了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了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一个时期以来,我也注意到,实际上我们粮食是“二十连丰”,只要不超过1%的减产就算丰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另外,去年还遭了灾,还不包養網轻,最后还丰收了,还再创历史新高。所以,有一些同志确实也从关心“三农”、关心我们的粮食安全出发有一些疑问,这些同志有的可能不干“三农”,有的也许干,但是离开这个行当可能多年,有的家可能就在农村,都了解农村。但是我这里想告诉大家,现在的农村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待会儿我会说到。所以,这里一个基本的意思,很明确无误的、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粮食产量的数字是真实可靠、完全可信的。我想是不是有这么几条,大家都感觉感觉是不是这样的道理。

第一,产量数字的统计不是各级报上来的,也不是农业农村部门统计的,是国家统计局按照他们的法定职责,通过他们在各地的直属直管的调查总队,按严密的程序抽取了大量样本,最后按当季实割、实收、实产的数字计算出来的,这个数字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农业农村部门是干预不了、影响不了的,增就是增,减就是减。去年“烂场雨”,我们夏粮不就减了25亿斤吗?照样有减。

第二,可能很多人的认识来自于这个,以前多年我们确实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粮食增产减产有周期,比如叫“两丰一歉一平”,这个在传统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有可能确实是这样。但是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经过这么多年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的接续、矢志不渝的努力,咬定粮食安全不放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空前的力度大抓特抓实抓粮食生产,我们现在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也包括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不要说跟几十年前,跟十年前、跟几年前比恐怕都不可同日而语。比如机械化,我们现在三大主粮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比如小麦,大家都很关心,95%以上是机收,现在一台机器要顶过去10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一个县要收麦子,以前没有半个月以上不可能,现在三五天就完事儿了。第二个现在的水利条件大大改善,现在已经有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2022年长江流域很多省遭遇历史极值的高温干旱,但是我们89%的中稻和95%的晚稻都有水可灌。所以农民讲,只要有水,温度高点没关系,可能还增产了。

第三,我想从大家的实际生活和身边的感受,包括疫情防控的三年、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这些年,我们周边什么时候你听到过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说买不到粮食另外,大家听说过哪个市县、哪个地方跟中央紧急调过粮、都没有。所以粮食是一个刚需品、必需品,只要少了,市场和价格一定会反映出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也表明,比如去年国际大米价格指数涨了21%,但是我们国内大米价格才涨了1.7%,这就是支撑,做不了假的。

第四,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在卫星卫片、遥感的条件下,哪个国家包括我们,其实种了多少粮、收了多少粮,只要有这个技术,都是清清楚楚的。如果想大面积地作假、去虚报这些数,不可能,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绝不允许的。

说到今年,今天也巧,又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蜇”。农谚讲“春雷响,万物长”,我们最近调度一下,已经返青的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去年本来就很好的苗情,还高了0.7个百分点,比近五年平均又高了1.8个百分点,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现在的形势基础还是有的。那么往后怎么办,我想是抓四条:

第一,稳面积。这是基础、是前提,这两年我们的面积潜力已经挖了不少,但是有的地方还是有一些撂荒地可以尽量种起来,努力把粮食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

第二,提单产。总书记去年明确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我想这个思路基本上就是我们把很多技术集成,通常农口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在原来搞的试验田、示范田、指挥田的基础上,让单产能够大面积的提升。

第三,优服务。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把小农带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主要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今后重点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改革激活农技推广体系,另外发展各种专业型、社会型、服务型的公司企业,这样构建起一个公益和半公益、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带动小农多种粮、种好粮。

第四,强政策。围绕中央提出的健全“两个机制”,就是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今年已经定了几条大的政策,一是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二是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刚才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实行全覆盖。三是大幅度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同时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这是多少年主产区期盼的。另外还有一些措施,现在正在研究当中,一旦研究定了,我们会及时地发布和实施。

当然,最后还要抓好防灾减灾,因为中国国家大,灾害什么时候都有。今年前段时间四场雨雪冰冻,对南方的油菜和蔬菜有点影响,对北方冬小麦总体是利好的,但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所以我们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在防虫治病方面加强措施。谢谢大家。

2024-03-05 12:12:3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四年,请问部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得怎么样?下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哪些思路和举措?谢谢。

2024-03-05 12:45:50

唐仁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党中央给“三农”战线立下的第二条底线,第一个是粮食安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牵挂的大事和要事。最近这三年,也就是实行过渡期以来这三年,我们保持过去的力度和劲头,也就是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没有发生整乡整村的返贫。

有几组数据和情况跟大家可以简单报告一下。一是去年832个脱贫县所有的农民包括脱贫人口,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396元,近三年每年年均增加都在1200元左右。另外,他们收入的增速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增速。二是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这样就能保住现在68.7%、大概快70%的收入大头,只要有意愿、只要有劳动能力,每个脱贫家庭都有一个人以上实现了就业。三是832个脱贫县,每个县现在都已经培育形成了大概2到3个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现在90%以上的脱贫户都参与其中,能够分享收益。

从总体来讲,经过这么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可以放心的、比较完善的,早发现早帮扶、动态消除风险的有效机制和办法。下一步,我们要更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大家注意是要“衔接”,不是仅就巩固说巩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总书记讲,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怎么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么做好巩固之后还有拓展的文章,怎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的我想是这样,按照二十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刚才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好运用好20年前总书记在浙江的时候亲自谋划推动首创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我们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千万工程”的经验里面全可以找到,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思路和方法全方位运用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各环节和各方面。

具体来讲,结合一个时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工作要求,我想,核心或者关键是不是把握好这三点:

第一,把正出发点。就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一定要明确,这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而不是为别人,更不是为各级干部。所以我们在谋事情、作决策的时候,一定要真正搞清农民的真实需求和诉求是什么,摸清他们的真实意愿和意图是什么,不能自己拍脑袋,搞那种所谓主观主义的“一刀切”,搞那种形式主义的图虚名。有的地方出现盲目建亭台牌坊、打造“盆景”,有的地方可能还搞“人草大战”等等,这些都是不行的。乡村振兴要由农民说了算,由他们来定,我们进行鼓励、发动和引导,做好这个工作就行了。所以总书记在二十大上明确要求,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也是题中的应有之义。

第二,把住关键点。这个关键是什么,就是“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这是总书记前年对农村厕所革命作出的重要批示,现在看对整个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也是完全适用的。

第三,把好落脚点。按以上的目标和原则落下来到底干点什么事?就是总书记在四川等地考察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各地的情况、条件、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列好任务清单,建好项目库,咬准目标,一件一件办下去,办一件成一件。我想这样几年下来,几个五年规划期下来,积小胜为大胜,一定能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谢谢大家。

2024-03-05 12:46:08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唐部长。下面有请第四位部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张玉卓主任。

2024-03-05 12:46:59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玉卓:

大家好。

2024-03-05 12:47:11

主持人 曲卫国:

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2:47:39

经济日报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请问今年国资委将如何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谢谢。

2024-03-05 12:48:05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玉卓:

谢谢你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媒体界的朋友长期以来对国务院国资委和国资国企的关心支持。今天上午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听了以后觉得这个报告是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其中,对国资国企方面安排部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主业,国有企业增加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所有这些最核心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想用三个字来讲中央企业今年准备怎么推进高质量发展,那就是“高”,就是高水平的协同;“质”,就是质的有效提升;“量”,就是量的合理增长。我主要从这三个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先讲“量”。这方面,中央企业去年成绩是不错的,实现了销售收入40万亿,增加值10万亿,利润2.6万亿,都实现了稳定增长。特别是在投资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投资的调节作用,去年中央企业总投资6.2万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9万亿,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这里面投资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去年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全国是3%,我们以比全国高出大约8个百分点的投资增速,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初步统计,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万亿。今年头两个月,形势持续向好,一些重点行业表现好,比如中央企业的社会售电量增长13%,汽车销售量增包養網长15%,水运集装箱的量增长17%,特别是航空、物流运输同比增长了59%。这说明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对做好今年国资国企的工作,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我再从“质”上讲。我们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一方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是提高各方面的效率,提高资本效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我们的导向是,企业一定要建立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理念。我们淡化了对规模的考核,比如说,有些企业过去追求500强排名,但500强实际上是指销售收入“500大”,我们现在要朝着做强做优的方包養向来努力。另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功能。中央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必须在承担国家责任,为老百姓做事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中央明确“三个集中”,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我们的目标是,使得中央企业与“三个集中”相对应的资产,能够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功能。

第三个是“高”。主要是讲协同,高水平的协同。中央企业去年采购量13万亿,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近期,我们启动了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今年将作为一个常态化工作,经常公布一些产业链共融名单,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些好的政策。从国资监管来讲,主要是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新能源汽车,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我们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因为我们注意到,汽车行业全世界都是这样子,燃油车在还很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一开始投入会比较大,如果对它考核当期利润,就不太容易去全速推进,我们出政策就是要破除这个障碍,考核它的技术,考核它的市场占有率,考核它未来的发展。再比如,像人工智能,有数据的共享问题,有数据基础设施共享的问题,有你也建、我也建,建了很多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的问题,现在就是要把这些协同起来,以高水平的协同来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3-05 12:48:19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国资委对推动央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考虑?谢谢。

2024-03-05 13:07:16

张玉卓:

谢谢。刚才在听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我认真读了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段,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讲产业链,第二个讲了产业的提升,特别是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个讲了数字创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新质生产力,讲了这三段。新质生产力这个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我们也在学习领会和实践过程当中。我理解,主要还是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我也想用三个字来讲今后中央企业怎么样发展。

第一个是“源”,技术源头;第二个是“升”,产业升级;第三个是“态”,产业生态,合起来就是“源”“升”“态”。

首先,技术要有来源。应该说,这些年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刚才阴部长跟大家介绍,全国的研发投入去年是3.3万亿,其中中央企业的投入是10660亿,接近全国的1/3,我们的研发投入强度,如果以增加值来计的话,是10.2%,全国是2.64%。所以说,中央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相应的,也有很多标志性成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点到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油轮,讲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技术,这些都出自中央企业。这些是多年布局的结果,未来一定要更加强化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对中央企业来讲,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方面,中央企业做的是比较好的,大量的大科学工程、大的一些成果都出自于中央企业。但是在“立地”,特别是在底层技术、根技术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去年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中央企业投入了600亿,占研发投入比重接近6%,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对于技术源头,中央企业要坚持开放创新,不能关起门来,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央企业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同时也要和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真正把“顶天立地”立起来,这是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第二个,有了技术源头,最主要的是要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中央企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布局是比较多的,现在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这方面有不少标志性成果,我们有100多个智能工厂,近期一些中央企业与华为合作,煤矿井下可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井下采煤工作面上就不需要人了,可以实现本质安全。我们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的行业,很多都是传统产业,通过我们的大模型解决行业的问题、解决企业的问题、解决垂直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一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3%,中央企业统计下来还不错,27%左右,但还需要加大布局,去年的投资增加了32.1%,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最后就是创新生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中央企业要开放。要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资、短期收益,过去有的追求规模,有的追求脱实向虚,挣快钱。现在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我们的劳动者是具有先进水平的劳动者,我们掌握的劳动资料是最先进、最好的劳动资料,包括数据在内,现在中央企业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场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现在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要鼓励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以我们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4-03-05 13:07:40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张主任。媒体朋友们,今天上午的采访活动就到此结束,大会新闻中心将于3月8日上午继续举办“部长通道”,敬请关注,谢谢大家。

2024-03-05 13:08:52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约13.34亿人!我国医保查覓包養價格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题:约13.34亿人!我国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徐鹏航

国家医保局11日发布《2023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

“按应参人数测算,我国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总量规模得到巩固。”国家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副司长朱永峰介绍,从2024年3月底的最新情况看,居民医保参保规模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说明我国参保大盘稳定。

目前,我国正健全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让参保底包養網线更牢靠、参保质量有提升、参保结构更优化。

——参保底线更牢靠。2023年,原承担医保脱贫攻坚任务的25个省份通过医疗救助共资助7308.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支出153.8亿元,人均资助210.5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据监测,2023年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8亿余人次,帮助减轻费用负担1883.5亿元。经“三重制度”报销后,有近一半的困难群众年度住院医疗费用负担在1000元以下。

——参保质量有提升。在2022年剔除包養網省份内重复参保、无效数据近4000万人的基础上,2023年继续剔除跨省重复参保1600万人,考虑“去重”影响后,参保人数在2023年实际净增约400万人,参保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组数据更有说服力:2023年全国门诊和住院结算82.47亿人次,同比增长27%,参保群众就医需求得到保障;2023年有126种药品新纳入目录,其中有57个药品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目录”;2023年跨省直接结算1.3亿人次,更多参保群众便捷享受医保服务。

——参保结构更优化。2023年底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71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63亿人,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增加900万人,参保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3年,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2.4%,进一步保障参保群众的医保待遇享受和定点医疗机构的基金支付。

为有效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医保基金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职工个人账户支出范围扩大,可用于家庭成包養網心得员共同使用包養網價格;另一方面,门诊医药费用纳入基金报销范围后,参保职工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门诊保障待遇。

朱永峰介绍,2023年,3.26亿人次享受职工医保门诊待遇。接下来将推动解决个人账户跨统筹区共济的问题,使参保人进一步从门诊共济改革中受益。

从“兜底”到“提质”再到“优化”,2023年一系列“实打实”的医保举措让参保人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随着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再扩围”、推进12项医保领域“高包養網心得效办成一件事”落地等,2024年更多医保红利值得期待。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点亮香港“小航天迷”的“太空梦”—查包養心得—内地航天专家走进香港中小学校园_中国网

新华社香港11月29日电(记者梁文佳、王承昊)“浩瀚宇宙有边际吗?”“人类未来有可能在火星生活吗?”“人体在离开地球表面后如何适应失重环境?”当内地航天专家走进香港中小学校园,迎接他们的是“小航天迷”们对太空探索的满满热情与好奇。

29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成员分赴香港培侨中学、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香港浸会大学包養網比較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他们与来自40余所学校的约1400名在校中小学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分享国家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发展与成就,以及他们在太空的生活点滴和宝贵经历。

走进校园 科普“硬核”航天知识

探索航天科学的热情,近日在香港中小学校园不断升温。此行的航天专家们向同学们详尽介绍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历程、工程体系、运营管理等内容,多方位展示祖国航天科技的硬核实力,激发了香港中小学生的航天热情。

“中国空间站将为人类登陆月球、建立月球基地和载人探索火星奠定基础,为实现航天强国梦奠定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甘克力回溯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成就,向师生们介绍了天地高清高速通信等一系列创新设计。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王学武以“从这里飞上太空”为主题,从历史的脉络发展讲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发展情况等内容,向同学们讲述了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

“一代代航天人牢记航天报国的初心使命,扎根大漠,把蛮荒之地建设成了中华民族的飞天圣地,成为中国人民长志气、增底气的强国名片。”王学武说。

“能在太空拍到香港是件很幸福的事”

“准备了6年,执行神包養網舟十一号任务33天;又准备了6年,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183天。平均地面训练20天,就为天上1天包養。”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在培侨中学现场通过一组直观的数据,向同学们诉说为了飞天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

陈冬在太空执行任务之余,喜欢透过舷窗饱览地球家园并用相机记录“太空视角”。他表示,望着红日喷薄而出,白天看到祖国幅员辽阔的土地,夜晚看到点亮的万家灯火,一种骄傲自豪,万里江山尽入胸怀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能在太空拍到香港是件很幸福的事。”陈冬说。随即,他便向在场师生展示了一幅来自“太空视角”下的香港地貌。

遥望祖国臂弯中的香港,山河湖泊轮廓清晰可见,眼前这从未见过的一幕让同学们深受震撼。长久且热烈的掌声,是他们澎湃心声的最好写照。

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现身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现场,为同学们带来了从太空传来的地球照片与视频。刘伯明的“太空日记”为同学们展示了真实、有趣的航天员生活。

“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校园内,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航天追梦人的故事,展示了在太空拍摄的工作生活视频,特别是太空授课的视频,引发学生惊叹和阵阵掌声。

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张陆讲述了执行飞行任务期间难忘的经历,处处流露着为祖国出征太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励青少年超越自我、勇敢追梦。他还将勉励学生奋发努力的书法作品赠送给了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传播航天知识、航天精神的同时,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带进了课堂。

“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勇于圆梦”

航天员们动情的诉说,让同学们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有了更深理解。

“生活就像天空一样,不都是艳阳天,但也因为有阳光、雨水、风雪、雷电,才有丰富多彩的天空。”培侨中学学生陈蔓琳一直将航天员陈冬回信中的这句话铭记于心。

今天她实现了与笔友线下见面的愿望。“这封回信一直鼓励着我,不管面对学习还是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状况,我都能够以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她说。

从相隔400公里的太空回信,到今天面对面的交流。“是航天把我们聚在一起,我们有共同的梦想,也希望大家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勇于圆梦。”陈冬说。

在互动及提问环节,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太空舱内如何沟通、航天员餐食怎样、航天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代表团成员一一进行细致解答。

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学生王美懿表示,国家的航天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如今成为航天科技强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我长大后也会争取成为航天员,因为这是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事。”她说。

轩尼诗道官立小学(铜锣湾)校长劳佩珊向记者介绍说,在香港校园中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航天的认知,“当学生们知道这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到来的时候,都很兴奋。”她说。

“希望同学们都以航天英雄为榜样,好好装备自己,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过硬包養本领的新一代,将来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交流中寄语香港中小学生。